·然后呢?
·程志想了想,终究确认了,那个“不见长安”的,甚至还不如“司马光砸缸”那样有名——大抵也因此,程志越发确信了,没有天才。
·没有天才,更没有努力——只是,有些人恰好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或许,这应当被称为“运气”。
·就比如,在考试时候认出一道压轴题的原型,就比如,在赌场上压对了点数。
·或许,有人因为一次成功的押宝,获得了真正的财富自由,然后呢?
·他们要做的,其实应当说,告诫大家,一切都归因于“运气”。
·然而他们并不会这么做——也没有人会这么做。
想到这里,程志摇摇头
·我也不会。
·如果“小忆”还在的话……
·或许,我也会强调说,一切,都是归功于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而非那冥冥之中的“运气”。
·然而呢?一切成就,一切堆积在外物的成就,或者,一切堆积在他人认可才能完成的成就,归根结底,都不是自己的成就,都只是一点如梦幻泡影一般,一戳就破的事物。
·大抵也因此,为了维持那泡影上的辉煌,为了维护那建立在海滩上的沙子城堡,一切获得了成就的人,都尽力地维护着自己的伟大。
·就如同老师,永远不会告诉学生,说什么“你们的目标应该看着清华北大——虽然我也从来都没考上过”那般
·得到力量的人,从来都不会告诉任何人,自己的力量,是他人赋予的,而非自己争取的——哪怕事实如此。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力量,为了维持他人眼中的威望,唯一能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一切,推到“努力”二字之上。
·毕竟,“天才”不需要维持他人眼中的威望,而平易近人的“努力”,比起“天才”“天分”“天赋”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更能激起普通人的认同感。
·毕竟“天赋”无法度量,而“努力”可以度量
·——于是,当大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努力”二字的时候,那些得到了力量的人,便越发坐稳了自己的位置。
·一切错误的起因都是,“不够努力”,而非他们的经验有问题。
·而事实呢?或许恰恰相反吧。
想到这里的程志,不由得又摇了摇头
·只是,“恰恰相反”的事实,并不是偶然,而是经济学的必然吧。
·就比如,考上清华北大,或者考上普通的一本,其间的差距,换成工资,至少也应当是有两千每月的差距。
·两千每月,一年便是两万四千,按48的年利率计算,这差不多相当于凭空向银行存了至少五十万,然后等着每月吃利息。
·大抵相当于,高中三年,每月向银行存将近一万四千元,然后吃利息。
·这么多钱是什么概念呢?没记错的话,在二三线城市,这样的月薪说不准就要大于其父母月薪的和了吧。
·算起来,如果家里计划三十万准备存银行吃利息的话,完全可以把这三十万投到教育上,每年十万——只要最终能因此考上清华北大,便是凭空向银行存了至少五十万。
·这样操作,唯一不方便的或许就是“取现”了——然而呢,一个清华北大的文凭,竟然质押不出三十万来吗?
·大概,若是有一笔生意,只要投入一定量的金钱和精力,就能确定地把人送去清华北大,那么,为了这种生意,只要清华北大的招牌不会因为这种生意而贬值,一个稍稍富裕些的家庭完全乐意为此,在高中三年,每年付出十万的。
·然而事实是什么呢?高中的学费,辅导班,甚至如果想的话把衣食住行等等一切,统统加起来,够不够五万每年呢?
·想必是不够的。
·换句话说,那些考进清华北大的学子,至少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填平了至少五万每年的差距。
·之所以,这里只说学生填平而非老师填平,其关键只在于
·——若培养学生的主要责任在老师,那么培养着成群“等价于月薪上万”的学生,老师的月薪又应该是多少呢?而老师又拿到了多少呢?
·说不得,认真算起来,还不如名义上学生拿的多。
·大抵也因此,老师完全不用为学生能否上清华北大负责吧。
想到这里,程志摇头
·我一直这么想,总觉得那马老先生的课程太过朴素,事实上呢
·——这马老先生,一直没有教会我射箭这种义务啊。
大约就是这样,随着马老先生那千篇一律,程志的漫不经心,天,渐渐黑了。
而,弘毅,趁着天黑,找到了程志,问了他一个问题。
————————————————————
注:马老先生的弓术摘自神话传说里面后羿学射箭的故事
当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子只是按照一种可能去推测8岁的晋明帝是如何说出那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话语——真实历史上晋明帝是个牛人,只可惜天妒英才又或者在反派眼中,不识时务?死得太早。
程志眼中“昙花一现不复再闻”的原因其实是晋明帝的英年早逝,而非程志所想——准确地说,在中子正式对晋明帝开刀之前,中子对晋明帝的感觉就是程志的那种,因为这种事情中子小时候遇到过好几次。
以及,程志的那段议论其实是给学生们看的。高中时候,中子的那个渣渣学校,整个一届都悲剧掉了,原因应该就是新上任的校长错误地判断了形式,一惯用简单的题目,培育学生们的自信心。
结果就是,那一届分数的分布跟往届相仿,然而整个山东省不知为何从一本线到清北线开始一律上浮了15分。
中子相信,那个校长是一个坚信“勤能补拙”的校长,然而,中子还是想再一次强调那个事实
若是“勤能补拙”没错,要“南辕北辙”干什么?
往往,一个有能力的老师,会把“勤”作为补救手段——而与之对应,一个没有能力的老师,会把“勤”,作为常规手段。
老师讲课幽默风趣,生动形象,是老师在用自己的“勤”来补学生的“拙”,而老师只是闷着头念课本回头布置一大堆作业,是在用学生的“勤”来补自己的“拙”。
——然而,请大家,请各位学生,或者请各位准备当学生家长前辈们,不要因此抱怨什么,毕竟那个经济学的公式已经被程志说出来了。
中子这样写,其实只是想告诉那些高中沉迷的比如中子就是被室友带进坑的——由于中子估计得太保守,导致了,你们的时间,比中子估计的,应当还要宝贵许多。
至于“方向”,中子不确定每一个人的倾向都是什么,中子只知道,好学生都是去挑战难题才成为好学生的
——如果多说一句,传说中,刷一本《奥赛经典》的几何部分书中题暴多,暴难,而“刷”的意思就是,像看那样,挨个读下去,然后平面几何就不会扣分了。
大抵这就是对付难题最好的,也是最后的方法——虽然不会,但是可以背过,背过的自然就会了,而背得多了,我们的大脑自然会优化出一套解题手段。
最后,又一次出现了“小忆”——或许,已经有人猜到“小忆”的身份了吧。
d看小说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