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一早起床后,将邱大爷给的那包茶叶均匀地分成两份,每份大概三两左右。看看时间,七点零五分,按照老孙的习惯,此刻应该已经在科室了。
打个电话一问,还真没猜错,这家伙刚吃完豆腐脑跟煎饺,正在看报纸呢。
“你这早饭,是千年不变呐。”我笑着说。
“喜欢,怎么吃都不觉得厌。”
“行,在科室等着,有点东西给你。”我说。
早上出门,一前一后相差十分钟,路上花的时间可能有二三十分钟的出入。要是再碰上大堵车,那更不好说了。这会还早,很多人才刚刚起床,路上车子不多,很是顺畅。
到了医院门口,七点半还不到。
“周医生,今天怎么有空回来?”一走进院子,负责传达室的老管从窗户里伸出头来,笑眯眯地问。
都说距离产生美,看来这话真不假。老管是市卫生局领导的一个亲戚,有这层关系,平时在院里,除了以高院长为首的院领导,轻易不拿正眼瞧人。没想到时隔十来个月没见,竟一反常态格外的亲热,不禁有些受宠若惊之感。
“回来有点事。”我笑着点点头。
门诊大楼里已经有不少病人挂了号在等着。路上碰见几个其他科室的熟人,见面一阵意外后,也是一一客气地打了招呼。
见到老孙,将那包茶叶递了过去。
“茶叶?”老孙问。
我点点头,笑着说:“这可不比你上次的龙井差。”
老孙将茶叶放进抽屉里,没接这个茬,另说道:“高院长那边,你去过没有?”
我一愣,不知道老孙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事太多,一直没顾得上。”
“真的?”老孙有些不相信。
“这事我骗你干嘛。”
老孙沉吟着,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那可就奇了怪。”
“怎么呢?”我不解地问。
老孙像是没听见,又接着问:“还有两个月,你这下派就要结束了吧?”
我算算时间,确实不错。
“现在可都在传,说你要回来当办公室主任。”
“不可能。办公室叶主任,前年才提起来的。”我笑着说道,“我当主任,他干吗去?”
“这话说得可是有鼻子有眼,说下派的这批,你干得很不错,一心扑在工作上,既树起了牌子,又培养了年轻人。”老孙说,“我还以为你到高院长那去过,他在市局领导那里帮你说了话呢。”
原来如此,难怪平常眼睛朝天望的老管,今天格外的热情。
“没有,从没去过。”我摇摇头说。
老孙摸了摸满是胡茬的下巴,疑惑地说:“这倒真是怪事,之前都说领导有意把你的编制划到水排墩。最近几个星期,再也没人提起。”
我没理会老孙的困惑,拍拍他肩膀,说道:“走了。”
走出门诊大楼,远远的,传达室老管就在椅子上站了起来,满脸堆笑地打招呼:“这么快就走啦?”
刚进院那会,见老管如此热情,只当是久别乍逢后的欣喜,心里倒是颇为感动。现在,却觉得这热情有些怪怪的。
打的来到水排墩,一阵大忙特忙。老孙说我在水排墩干得有声有色,打响了牌子,培养了年轻人。细细一想,倒还别说,真是那么回事。
小骆几个年轻人,悟性很好,大半年下来,对火针疗法已是深得其中三昧。这种疗法虽然看着吓人,可由于疗效好,很多病人都是冲着这个来此就诊。火针俨然成为水排墩医院的一大特色。
下派已经过去十个月,眼看着时间不长就要回院里,不知怎地,心中竟有些不舍起来。
水排墩去年撤乡镇建街道,虽说变成了主城区,村民变居民,可毕竟是城郊结合部,再怎么变,居民骨子里还是农民,心纯性厚。不管是我们上-门建档,还是他们来院里就诊,都极是客气,少有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
老孙说回去后有可能当办公室主任。说实话,我们医院有个听风就是雨的坏毛病,有些人整天不务正业,总是热衷传播这种小道消息,乐此不疲,令人厌烦。
姑且不论这消息是真是假,平心而论,要是做选择的话,倒宁愿还干针灸这行。虽说刚进大学那会,对这个专业兴趣平平,可几十年下来,却是越研究越觉得有意思。
仅凭一根银针和提插捻转的简单手法,便能将一些顽疾治愈,不可谓不神奇。
不少业务精熟的的针灸医生,选择出国行医。对于注重实证的西方人来说,中医是个黑匣子,原因和机理说不清道不明,不太容易接受。独独针灸是个例外,西方人对于这种神奇技法的兴趣,跟对中国功夫一样浓郁,相较中医其他科目,其接受程度竟要高出许多。
大学时一班有个同学,毕业后没几年辞职去了国外。去之前做了艰苦若干年的思想和物质两手准备,不曾想,两年后到他这里就诊的病人已是络绎不绝,预约病人多得排到了一星期之后。
这看似不起眼的银针技术,前景可见一斑。
下班后,小杨的奥迪车如约停在门口。晚高峰到处都是车,高架上挪挪停停,等到了千曜山脚下老人家中,已是六点三十五,比平峰时足足多花了半个小时。
走进青砖砌就的院子,姚依悦正搀着老人慢慢踱步。
见我进来,老人停住脚步,笑着说:“周医生来啦,一路辛苦,赶紧开饭吧。”
姚依悦抿嘴笑着打过招呼,进了里屋。这女人又变成在火车上相识时,含笑惹人醉的模样。
“您这两天感觉怎么样?”我赶紧上前挽住老人问道。
“前天的那几针,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可也差不了多少。”老人爽朗地笑着说,“立时就觉得轻松了许多。周医生,你不简单呐,以战场作喻,把艰涩难懂的中医致病机理一下子就说透彻了,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听得明明白白。”
“您过奖了。”
进了里屋,饭菜已准备好。姚依悦、姓刘的年轻人和司机小杨,全都站在桌边,等着我们入座。
“简单吃点吧。二十多年前听医生的话,戒了酒,今天就怠慢贵客啦。”老人对我说。
“呆会还要针灸,您就是让我喝,也喝不了。”我笑着说。
桌上四菜一汤,菜是市面上常见的,饭是玉米混着小米煮的,真算得上是粗茶淡饭了。
吃饭时,姚依悦频频夹菜,弄得人着实有些不好意思。
刘姓年轻人吃饭慢条斯理,极是斯文。他夹菜的动作,让我恍若梦中醒来。这不就是在青竹院禅修,早上过堂时坐着我对面的那个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