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么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国春秋 > 五 征伐骊戎:关于一场战争胜败吉凶的讨论

五 征伐骊戎:关于一场战争胜败吉凶的讨论(1 / 1)

第五章征伐骊戎——关于一场战争胜败吉凶的讨论

武公三十九年,在成为晋侯两年后,这位伟大的人物,晋武公,在翼城停止了呼吸,享寿七十八岁,他的儿子诡诸继承了侯位,是为晋献公。第二年,也就是晋献公元年、周惠王元年,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这一年春天,虢公和晋献公一同到成周洛邑朝觐刚即位不久的周惠王,惠王在席上用甜酒(醴)招待他们,又送礼物以助兴,各赐他们玉五对、马四匹,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不合于礼的行为:周天子对诸侯有所命赐,应该根据封爵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虢公爵位为公,晋献公爵位为侯,他们应该享受的礼仪等级是不一样的,周天子不能把礼仪随便给人。作为周室礼乐制度维护者的周王带头“非礼”,这说明到周惠王时期,礼乐的崩坏已达到了何等的程度,这也无怪乎下面的诸侯国纷纷效尤了。这一年,作为姬姓诸侯的虢公、晋献公和郑厉公派遣同为姬姓诸侯的原庄公到陈国迎接该国国君之女陈妫嫁入京师为后,是为惠后,她的儿子王子带后来在周室掀起了王子带之乱,此是后话。晋献公即位后,继承了先君们的优良传统,很重视任用贤才,他的手下有很多著名的贤能大夫,比如士蒍、荀息、郭偃、里克等,士蒍是隰叔的儿子,荀息就是那个被武公封在荀地的原黯。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晋都郭(外城为郭)的东郊有个叫祖朝的人,有一天他上书给晋献公说:“小民是住在东郭的祖朝,我请求听听关于国家政策的讨论。”献公派出使者对那个人呵斥道:“吃肉的人(当官的)都已把国家大计考虑好了,你们这些吃粗食的(老百姓)还掺和什么?”祖朝回答道:“君啊,您难道没听说古代有一个叫桓司马的将领吗,他早晨去朝见国君,出发的时候迟了,他的车夫催马赶路,乘在车右担任警卫的骖乘也催马赶路,车夫于是用手肘碰了碰那位骖乘:‘你为什么要逾越你的本职工作呢?为什么要从一旁吆喝催车?这不是我做的事吗。’骖乘对车夫说道:‘该吆喝的时候就要吆喝,这是我的事,你只要掌好你的缰绳就是了。你驾车不好好掌管你的缰绳,万一使马突然受惊了,就会轧伤到路人,万一轧伤到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就不好了。如果在战场上,遇到强敌,下车与敌人拼杀保护主人,在尸首堆中浴血奋战本来就是我的事,这个时候你难道能放下缰绳下车来帮助我吗?(当时实行车战,御者一旦下车车子就失控了。)现在主人若迟到了,灾祸也会降临到我身上(我们同车三人都不能幸免),所以我才感到深深的忧虑啊,这样我哪能不帮着催马赶路呢?’现在国君却说:‘吃肉的人已经把国家大计都考虑好了,你们吃粗食的掺和什么?’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假如您们这些吃肉食的在朝堂之中决策失误,发生了战乱,我们这些吃粗食的,难道能不惨死于中原的荒野大地上吗?这灾祸也会降临到我身上,我深深地感到害怕啊,我哪能不关心国家大事呢?”献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把他召来进行面试,和他谈了三天,觉得这个人是个安邦定国的人才,于是便拜他为师了。这个故事见于《说苑》,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晋献公在统治初期确实是个很有为的贤明君主。

献公五年,雄心勃勃的晋献公准备讨伐西边的骊戎。先秦时候的人崇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进行军事活动等重大事件前,总要先卜问一下鬼神,晋献公也照例进行了,他让一个叫苏的史官卜问一下征伐骊戎的吉凶,史官这个职位在当时除了记事外还兼任占卜的功能。史苏占卜后说道:“能取得胜利但不吉。”献公不解地问:“这是怎么个说法?”史苏拿起龟甲,一边端详一边说道:“从兆象来看,是齿牙相互夹持,衔着一块骨头,齿牙咬弄着它,这象征着戎、夏(晋)互相冲突。齿牙交对,就是交替取胜,所以我才说胜而不吉。而且君啊,兆象最怕遇到口了,因为口意味着百姓离弃,那样国家就会不稳啊。”史苏这是在借题发挥,想规劝国君,但是晋献公没有听明白,他生气地说道:“哪来什么口不口的?口就长在我脸上,由我来控制,我要不张口接受的话,谁又敢怎么样?”史苏还是耐心地奉劝道:“假如连百姓都可以离弃,那么入口的甜言必然也会欣然接受,做人如果如此任性而不自知,那又如何防止祸患呢?”“不管你怎么说,我意已决,我就是要讨伐骊戎。”于是晋献公不听史苏的规劝,而是执意讨伐骊戎,果然取得了胜利,而且还大有斩获——俘获了骊戎国君貌美如花的女儿,由于骊戎是姬姓,所以这个美女便被称为骊姬,献公很喜欢她,把她带回国后便立为夫人。关于骊姬的美貌,《庄子?齐物论》中有:“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这也是成语“沉鱼落雁”的出处,其实仔细想想这几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极丑也是可以的啊。晋献公率领军队班师,他得意地盘算着回去后一定要好好羞辱史苏一番。回国后,献公为了庆祝讨伐骊戎的胜利,举行了一场宴会款待他的大夫们,在宴会上,献公命令司正官斟满酒递给史苏,并戏虐地说道:“苏啊,你只能饮酒不许吃菜,为什么呢?当初叫你占卜讨伐骊戎的战役,你说‘胜而不吉’,这不是胡说八道吗。所以现在只赏你饮酒,而罚你不许吃菜。打败了敌国得到了爱妃,事业爱情双丰收,还有什么比这更吉利的?”史苏低着头饮完酒,再拜稽首说道:“兆象告诉我的,臣不敢隐瞒啊。隐瞒兆象的内容、失去做臣子的职责,这是两项罪过,有了这两项罪过,我还怎么事奉国君您呢?如果上帝将要降下大祸患,到时就不只是没有菜下酒了。国君也许是喜欢吉兆而防备凶兆吧,但是凶险没有出现,防备一下又有什么害处呢?如果真的出现凶险,防备了也可以减轻啊。我占的卜不灵验,这是国家的福气,我岂敢害怕受罚呢。”史苏说完就没有再开口了,而是默默地饮酒,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饮完酒出来,史苏对大夫们说:“有男兵(男戎)就一定有女兵(女戎)。如果说晋国以男戎的力量战胜了戎,那么戎人也一定会用女戎的力量战胜晋国的,那该怎么样啊?”大夫里克不解地问:“此话怎讲?”史苏说道:“过去夏桀讨伐有施氏,有施氏就把妺喜进献给桀,妺喜得宠,于是就与伊尹勾搭而使夏朝灭亡了。商纣讨伐有苏氏,有苏氏就把妲己进献给纣,妲己得宠,于是就与胶鬲勾搭而使商朝灭亡了。周幽王讨伐褒国,褒国的人就把褒姒进献给幽王,褒姒得宠,生了王子伯服,于是就和虢石父勾结,赶走了太子宜臼而立伯服为太子。宜臼出奔申国,导致申人联合鄫人招引西戎一起讨伐周室,宗周于是乎也亡了。现在晋君德行浅薄,又被那个俘获的女子迷惑,还增加了对她的宠爱,把晋君比作夏、商、西周三代的亡国之君,不也是可以吗?况且兆象上说:‘上下挟持衔着骨头,齿牙咬弄着它。’我卜问的是讨伐骊戎的胜败,龟甲上面的兆文却回答我晋国将要离散了。若果真是这样,那就是败国的征兆了,到时非但我们不能安居下去,国家也有分裂的危险啊。没有人从外面入据晋国,可以说是挟持吗?没有人得宠于国君,可以说是衔骨吗?若有人入据晋国而得宠于国君,干出这种齿牙咬弄的事情,到时谁又敢不服从呢?身为诸夏的晋人却要服从骊戎的女人,这不是败亡又是什么呢?哎,参预国政的人不能不警戒哪,我们距离亡国没有几天了!”说完连连唉声叹气。

大夫郭偃不同意史苏的说法,他说道:“夏、商和西周三个末代君王的灭亡也是合理的。他们身为民之主,却放纵惑乱而毫不反省,肆意奢侈而毫不忌讳,行动随心所欲,无所不用其极,所以亡了国而且得不到后世的追念。现在的晋国是个偏远的小侯国,土地不多,齐、秦等大国就在旁边,即使国君想要放纵惑乱,也没有那个条件,国内的上卿、邻边的大国都会来教训他,一次次地用新君取代荒淫的旧君,使他不至于亡国。即使多次改立新君,也不会超过五次。因为口是用来纪录日月星三辰的运转和宣扬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的(三五之门),所以由口引发的内乱,不过牵涉到三个或五个国君而已。至于挟,只是像小鱼骨造成的梗塞,可以造成小的内伤,但不足以亡国。当事者受了点伤,对于晋国又有什么妨害呢?即使说是内外挟持,而且齿牙咬弄,口不能承受,这样又能为害多久呢?对晋国造成的恐惧是很严重了,但还不至于亡国。商朝衰亡的原因,在钟鼎铭文上是这样记载的:‘小小的德行,不足以让世人归心,也不可以因此而自夸,那样只会带来忧患。少少的一点食物,不值得贪图,也不能用来当成肥美的东西,那样只会遭到不幸。(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只罹咎也。)’就算骊姬挑起内乱,不过是她自己遭到不幸罢了,又怎么能使人顺从呢?我听说通过动乱聚敛财富邀笼人心的人,没有好的计谋就不能维系长久,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就不能使自己免难,不合礼法就不能坚持到底,违背仁义就不能尽享天寿,缺少德惠就不能得到继嗣,没有天命佑助就不能长盛不衰。一个人若不安分于本位,不能算善于谋划;做齿牙咬弄的事以害人,不能算得民心;毁弃国家而为个人打算,不能算合乎礼;不考虑利害而以邪夺正,不能算仁义;自恃得宠而招怨国人,不能算有德;缺少盟友而广树政敌,不能算得天助。一个人若不行德义,不效礼法,背弃人民,缺乏谋略,这样上天也不会帮助他啊。依我看君夫人若挑起内乱,只会像隶农一样,即使获得一块肥沃的农田并且勤于耕作,也不能让自己足食,只是在为别人辛劳而已。”一旁的大夫士蒍听完说道:“其实说这么多还不如早做准备呢,有了准备一旦出事就好对付了。夫子(郭偃)您的告诫很有道理,其实两位大夫的话都是很有道理的啦。”于是大家讨论了一番后,就各自归家了。

这是史苏、郭偃两位大夫对讨伐骊戎胜而不吉这件事的讨论,可以看出,郭偃这个人性格较为乐观且比较深思熟虑,相比于史苏一个劲地怨天尤人、危言耸听,郭偃的分析要显得更为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而不像史苏一样一味地崇尚迷信并且死板地套用历史上红颜亡国的思路看待问题而不加以辩证分析,连一个人办大事的时候会遭遇到失败的各种原因都列举出来了,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可以看出郭偃这个人是比较识人且深谙为政之道的,他后来常常在关键时刻发表一些内容深刻、洞察先机的言论,以超越他卜官身份的更深层面的认识而借助神秘的术数理论阐发独特的政治见解,是一位既精通占卜而又善于理性判断形势、洞悉政局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但正如二位大夫都一致认为的,这个骊姬后来在晋国掀起了动乱,致使诸公子出逃,晋国几易其君,国家陷入了长时间的内乱动荡中,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安定了下来,而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代雄主晋文公上台了,从那个时候起,晋国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图霸的阶段,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请容我在后面慢慢表述吧。

关于晋献公征伐北方的戎狄,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有一次晋献公出外打猎时,看见邻近的翟柤国上空弥漫着凶气,回来后便辗转反侧,一夜睡不好觉,好像在寻思着什么。一个叫豹的大夫前来朝见国君,于是献公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这个豹字叔虎,是晋国公族,他听完国君的埋怨,便问道:“君啊,您夜不能寐,是因为床榻不舒适呢?还是因为夫人骊姬不在身边?”晋献公没有回答。叔虎在出来的时候遇见了士蒍,于是对这位大夫说道:“国君晚上睡不好觉,一定是因为翟柤国。那个翟柤的国君喜欢独占利益而且毫不顾忌,他的臣子们都是些争相拍马屁的谄媚之徒,而那些升官的都是堵塞国君视听的小人,那些遭到排斥的都是进逆耳之言的忠臣。上面的人贪婪而不义,下面的人苟且以求侥幸,有放纵的国君却没有直言极谏的臣子,有贪婪的上层却没有忠心耿耿的下属。君臣上下各自满足一己的私欲,以放纵他们的邪恶,民众各有自己的想法而无所依靠。像这样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不也是很难吗?国君若想要征伐它,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这些话我不说,你一定要向国君说。”于是叔虎把这次进言的机会让给了士蒍。士蒍当仁不让,把这些话告诉了献公,献公很高兴,于是出兵征伐翟柤,叔虎也跟随国君去作战了。在最后攻城的时候,叔虎准备登上城墙杀敌,他的部下却制止说:“您丢下政务而去作战,这不是您的职责啊。”叔虎说道:“我既没有谋略,又不去出力死战,那还凭什么事奉国君呢?”于是背负着由羽毛装饰的旗帜率先登上城墙,奋勇杀敌,表现得像个君子。晋军就这样战胜了翟柤,献公为了嘉奖叔虎在这次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便把郤邑封给他作为家(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胙土命氏,建立宗庙,叔虎遂以封邑为氏,称为郤豹,或者郤叔虎,他的这一支便别出晋宗,成为郤氏,他的家族后来在晋国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家族。叔虎这么一位有谋略、善观察、智勇兼备而又谦让的人,确实很符合春秋时代君子的标准。

最新小说: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霓裳铁衣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公主万福 我的女友是诡异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催昭嫁 三国美色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