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王城之盟——晋惠公归国并斩杀大夫庆郑
晋惠公被拘留在秦国的时候,有一天和随侍在身边的大夫韩简聊天,当谈到晋献公嫁女的时候,连连唉声叹气。来,当初晋献公为将女儿伯姬(即穆姬,晋献公长女,姬姓,故称伯姬)嫁到秦国,曾让人用蓍草占卜这件事的吉凶,得到归妹卦变成睽卦的卦象,他的大夫史苏便用卜官专业的语言预测道:“不吉利。归妹卦上六的爻辞说道:‘男子刺杀羊,没有流出血;女子捧着筐,里面空荡荡。’西邻责备我们,不可以补偿。归妹卦变睽卦,如同无人相帮。震卦变成离卦,也就是离卦变成震卦,震为雷,离为火。嬴姓将要战胜姬姓,车子脱离车轴,大火烧掉军旗,不利于出师,将在宗丘被打败。嫁女(归妹),乖离而孤独(睽孤),敌人张开了他的弓,侄子跟着姑姑住,六年之后逃亡,逃回了自己的国,而放弃了他的家(夫谓妻为家或室,弃其家就是弃其妻),第二年将死在高梁之墟。”史苏后面那段话是在预言晋惠公的儿子晋怀公(即子圉)后来的经历。这晋惠公想到自己现在的憋屈,不禁叹道:“哎,先君若听从史苏的占卜,我也不会沦落到现在这个地步了!”韩简是个明事理的人,没有像他国君那么迷信,他说道:“龟甲占卜,以象来预示;蓍草占筮,以数来告知。事物生长然后才有象(形象),有了象以后才滋长,滋长以后才有数(数量)。先君的败坏的德行,难道可以数得完吗?不听从史苏的占卜,又会对将要发生的祸患有什么增益呢?(意思是不论当时从不从,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晋国之所以会有现在的祸患是由于先君自己败坏德行导致的,当初若不废长立幼,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事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积少成多的,恶果往往是自己种下来的。)”所以《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面说道:“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人来担。)”**才是造成一个国家败亡的主要原因啊。
在这一年十月,晋大夫吕甥来秦国迎接国君,他代表晋惠公来到王城与秦穆公会盟。秦穆公想要了解晋国目前的情况,于是便问吕甥:“晋国和睦吗?”吕甥拱手道:“君啊,晋国不和睦。”秦穆公便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吕甥不卑不亢地说道:“那些小人(指平民)以失掉国君为耻辱,而悼念他们父兄子弟中那些死去的,他们不怕增加赋税、修缮甲兵来拥立国君的儿子,并说道:‘我们一定要报仇,我们宁愿事奉齐国和楚国(《左传》里为事奉戎狄),让齐、楚两国共同来援助我们!’那些君子们(指贵族)思念他们的国君,而且也知道国君的罪过,他们不怕增加赋税、修缮甲兵来等待秦国的命令,并说道:‘我们一定要报答恩德,就算是死也绝无贰心!’所以晋国才不和睦啊。臣等到他们和睦之后才来迎接国君,所以拖了很久。”秦穆公说道:“就算你不来,我本来也要送你们国君回国了。对了,你们国家对你们的君的前途怎么看?”吕甥回答道:“小人忧愁,认为国君不能免难;君子宽恕,认为国君必能回来。”穆公问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吕甥有礼有节地说道:“小人只是怨恨秦国而不思大义,情愿跟从他们的君(指子圉)一起报秦国之仇,所以才这么认为。君子则不这样,他们说:‘我们国君之所以得以回国继位,是君您的恩惠啊;我们现在既已认了罪,君您也一定会让我们国君回来的。国君有了贰心,您就执拿他;服了罪,您就释放他。您能够接纳他,能够俘虏他,就一定能够释放他。仁德没有比这更宽厚的了,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刑罚没有比这更威严的了。服罪的人怀念仁德,有贰心的人害怕刑罚。这一役,秦国可以称霸诸侯。如果让他回国了却不成全他,甚至将他废黜而不起用,使原来的仁德变成了仇怨,君您大概不会这样做吧?’”秦穆公点点头:“您说的对,我也正是这样想的。”于是改变对晋侯的待遇,让他住在馆舍里,并按诸侯之礼,以牛羊猪三牲各七副的七牢之礼来款待他。
晋惠公尚未回到晋国的时候,他的一位大夫蛾析便去劝庆郑逃亡,他说道:“国君被秦国俘虏,都是你的罪过。现在国君就要回来了,你还在等待什么,为何不逃走呢?”这位性格耿直的庆郑摇摇头,正色道:“郑听说过:‘军队失败了,应该为之而死;主将被俘虏了,也应该为之而死。’这两样我都没有做到,又加上误了别人俘虏秦君的机会,致使我们的国君被俘虏,我有这三样大罪,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国君若回来,我就准备等待受刑,好让国君感到痛快;国君若不回来,我也将独自率兵讨伐秦国。不救回国君,我便把命豁上!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这个做臣子的若逃走而遂了私意,使得国君不高兴,这是悖逆的行为。国君的行为悖逆,尚且会失去国家,更何况我这个做臣子的呢?”于是庆郑便没有逃亡,而是静静地等待命运的裁决。
在这一年十一月,晋惠公启程回国,十一月末,晋惠公的车队到达了绛都的郊外,这时候他听说庆郑被拘捕了,便让家仆徒去把他召来,对这位曾经对自己无礼的大夫责问道:“庆郑你有罪,还留在都城干什么?”庆郑回答道:“臣怨恨君您当初要是刚刚回国就报答秦国的恩德,就不至于使国势下降;国势下降了(或者降下心来)而听从劝谏,也不至于发生战争;战争发生了要是能选用良将,也不至于战败。已经战败了就要处死有罪的人,若使有罪的人不能伏法,那还怎么守卫封国呢(诸侯替天子守国)?所以臣才在这里等待就刑,以成全君的政令啊。”晋惠公说道:“既然你这么说,那我就成全你。”于是对所有人说道:“将他处死!”庆郑施礼道:“臣下直言进谏,这是臣子的行为准则;君上刑杀得当,这是国君的圣明表现。臣子尽责而国君圣明,这是国家的利益所在。就算国君您不处死我,臣也一定会自杀的!”蛾析谏道:“君啊,臣听说对主动认罪接受刑罚的臣子,不如赦免他,用他来报仇。君您何不赦免他,让他去报秦国之仇以戴罪立功呢?”梁由靡谏道:“不行。我们能这么做,秦国难道就不能吗?况且与敌国交战不胜,就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报仇,这不能算勇武;当初出战没有取得胜利,现在回国又要惹出麻烦,这不能算明智;与对方刚取得和平就背弃盟约,这不能算诚信;失去刑罚而乱了国政,这不能算威严。对外不能胜敌,对内又不能治国,这样会败坏了国家而且失信于秦,我看不如杀了庆郑吧。”惠公说道:“对,斩了庆郑,不能让他自杀!”自杀在当时的贵族中是最高规格的死法,是个人荣誉的极端体现。家仆徒谏道:“当国君的不计较前嫌,当臣子的甘愿死于刑戮,这样的名声要比杀了庆郑更好吧!”梁由靡不赞同,他就刑罚设立的意义对国君劝谏道:“国君的政令刑法,是用来治理民众的。不听从国君的命令而擅自进退,这是触犯了政令;恣意所欲而使国君被俘虏,这是触犯了刑法。庆郑这个人戕害和扰乱了国家,决不能放过他!况且他作战的时候擅自撤退,败退后又要自杀;臣下可以这样随心所欲,那么国君就会失去他刑法的威严,以后还怎么用人作战呢!”晋惠公点点头:“你说的对!我就是要杀死庆郑以立威。”
于是晋君便让司马说执行对庆郑的刑罚。这个司马说是晋国的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他名叫说,所以被称为司马说。这位司马说领受国君的命令后,便集合三军之士,当众大声宣布庆郑的罪状道:“韩原之战前我们全军曾经宣过誓:‘扰乱阵列违犯军令的,要被处死;主将被俘,部下脸上却没有受伤的,要被处死;散布谣言贻误将士的,要被处死。’现在庆郑你扰乱阵列违犯军令,这是你的第一项罪过;不听号令擅自进退,这是你的第二项罪过;你耽误了梁由靡而使他没能擒获秦君,这是你的第三项罪过;国君被俘时,你脸上却没有受伤,这是你的第四项罪过。庆郑,你乖乖就刑吧!”庆郑跪在地上听完审判,这位身材魁梧的汉子挺直了身躯,对司马说厉声喝道:“说!三军之士都在这里,我庆郑能坐着等待就刑,难道还怕脸上挂彩吗?废话少说,你赶快行刑吧!”于是在十一月二十九丁丑日这一天,庆郑被处以斩首,晋惠公便率领着他的人马进入了绛都。
这个时候,晋国又发生了饥荒,于是秦穆公又决定赠送他们粮食,他的臣下不解,秦穆公便说道:“我怨恨他们的国君,但是怜悯他们的百姓。而且我听说,当初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经说过:‘他的后代一定会繁荣昌盛。’晋国难道是可以觊觎的吗?我们姑且树立恩德,来等待有才能的人吧!”晋国这个时候已经将河西五城割让给秦国,于是秦国便开始在晋国黄河东部也征收赋税,并设置官员管理,秦国的领土便向东扩展到了黄河。两年后,即晋惠公八年的夏天,晋惠公按照约定将他的儿子圉送到秦国当人质,而他的女儿妾就在秦国当了侍女,这就应验了当初卜招父的预言了。太子圉到秦国当人质后,秦穆公便将黄河东部地区归还给了晋国,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太子圉,因为太子圉后来成为晋怀公,所以这位嬴姓女子便随从他丈夫的谥号在历史上被称为怀嬴。
晋惠公回国并安定了君位,他已与秦国缔结了和约,国内反对他的人也被他诛杀殆尽了,于是一个人的身影开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那便是他流亡在翟国的哥哥重耳。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君位,晋惠公便开始考虑对付他这位深孚众望、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哥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