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两雄再争——秦晋河曲之战和士会归晋晋灵公六年(即楚穆王十一年),楚国的令尹成大心去世,他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为令尹,若敖氏家族继续把持楚**政大权。
时候位于今安徽中部一带的
“群舒”背叛楚国,这些所谓的
“群舒”,偃姓,相传为皋陶的后代,它们是一堆舒族的方国联盟,国名中大多带有
“舒”,比如舒庸、舒蓼、舒鸠之类,所以称为
“群舒”,另外宗国和巢国也是
“群舒”之属。新上任的令尹子孔便在这一年夏天率军征讨,抓住了舒国国君(名平)和宗国国君,接着包围巢国。
令尹子孔刚一上任就征讨叛乱的群舒,而两年后,他会再次与群舒作战,而那一次竟会为楚国带来一场祸乱,他自己也险遭身死,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不说楚国,且说秦国这边为了削弱和报复晋国,准备对晋国实施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为了争取鲁国的支持,便准备与鲁国交好,于是派遣西乞术到鲁国聘问,并且透露了将要伐晋的消息。
鲁国执政东门襄仲拒绝秦人送来的玉器,委婉地说道:“贵国国君不忘记与先君的友好,光临鲁国,安定抚慰我们的社稷,隆重地馈赠我们以贵重的器物,寡君斗胆表示推辞。”鲁人措辞委婉,但意思明确,不愿与秦人结好而得罪晋国。
西乞术也是一位允文允武的贵族,他很巧妙地回答道:“不丰厚的鄙陋的器物,不值得推辞。”但主人还是三次推辞,于是宾客回答道:“寡君愿意在周公、鲁公(伯禽)这里求取福禄来事奉贵君,一点微薄的先君的敝器,特派下臣来致送给执事,以作为瑞节,相约交结友好的关系,用它来表示寡君的命令,缔结二国的友好,所以才斗胆致送。”秦使西乞术一番有礼有节的话打动了襄仲,鲁国是礼仪之邦,自然对有君子之风的人是十分敬重的,东门襄仲大为赞赏地说道:“没有这样的君子,难道能治理国家吗?秦国不是鄙陋的国家啊。”于是就用重礼赠送西乞术。
秦康公一直对五年前秦国令狐之战的失败耿耿于怀,因为那是他即位之初第一次对晋作战,本来是应晋人之请打算扶立晋君建立一番事业的,结果没想到却被变卦的晋人耍了,还被狠揍了一顿,这份耻辱他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发誓一定要让晋人尝尝厉害!
于是在这一年冬天,秦康公亲率大军伐晋,攻取了晋国的羁马。晋国执政赵盾见秦人来势汹汹,于是尽起三军以御秦军。
这次出战的
“六卿”将佐为:中军将赵盾,中军佐荀林父(代替先克),上军将郤缺(代替箕郑父),上军佐臾骈(代替荀林父),下军将栾盾(栾枝之子,代替先蔑),下军佐胥甲(胥臣之子,代替先都)。
范无恤为中军元帅赵盾驾驭战车。这次晋军中还出现了一个新人,叫韩厥,担任司马,他是韩简的孙子,韩简生韩舆,韩舆生韩厥。
韩氏一族在前面有说过,出自晋国公族,其始祖韩万是曲沃桓叔的儿子,韩氏一族在武、献、惠时期与晋室关系亲密,很受重用:韩万为侄子武公
“曲沃代翼”立下过功劳,晋献公诛灭
“桓庄之族”,韩氏作为桓叔的后代也没有受到株连,晋惠公时期,韩氏仍受重用,韩简就曾参与过韩原之战而与惠公一同被俘。
文、襄时代,韩氏逐渐没落,韩万的玄孙韩厥是作为赵氏的家臣,因有才能,被赵盾推荐给灵公,才担任司马。
在这次作战中,发生了一个与这个新人有关的小插曲,中军元帅赵盾为了考验韩厥这位自己推荐的年轻人能否秉公执法,故意派人驾着他的战车去干扰军队的行列。
司马韩厥并没有因为这个人驾着元帅的战车就放过他,于是把这个违犯军法的人抓住并处决了。
众人看到韩厥这个新上任的司马这么
“作死”,居然不给举荐自己的元帅面子,都说道:“韩厥一定没有好下场了!他的主人早晨才提拔他,没想到这个家伙晚上就杀死了主人的车夫,还有谁能保住他呢?”但赵宣子对此的表现却与众人料想的不同,他召见了韩厥并且以礼相待,说道:“我听说事奉国君的人亲近公义而不偏私(‘比而不党’)。出于忠信而举荐义人,叫做‘比’;举荐别人为了谋私,叫做‘党’。军法是不能违犯的,犯了军法而不包庇,这叫做义。我把你推荐给国君,还怕你不能胜任,推举的人不能胜任工作,还有什么比这更偏私的吗?事奉国君却偏私,我还凭什么执掌国政呢?我因此借这件事来观察你是否称职。你好好努力吧!如果能坚持这样去做,将来监临领导晋国的,除了你还能是谁呢?”韩厥见宣子如此器重他,很受激励,心中也对赵氏更加感恩戴德了,这位君子也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赵家的恩惠。
赵宣子又遍告诸大夫道:“你们诸位可以祝贺我了!我推举韩厥真是做对了,我现在才知道自己免于结党营私的罪过了!”众人听完也都佩服韩厥的执法公正和赵盾的知人善任。
且说赵盾尽起三军,与秦军相遇于河曲,赵盾的亲信、上军佐臾骈建议道:“秦军不能持久,请高筑壁垒巩固军营以待之。”赵盾听从了臾骈的意见。
晋军深沟高垒、坚守不出,秦人则急于求战,秦康公这次作战身边带着一个人,就是五年前令狐之战后投奔到秦国的晋人士会(因采邑在随,也叫随会),他对晋军的情况十分了解,刚好可以作为此次作战的参谋。
秦康公见晋军深沟高垒,于是向士会请教道:“要如何作战呢?”士会说道:“赵盾新近提拔他的一个下属叫做臾骈,一定是这个人出的主意,目的是想使我军久驻在外而疲敝,晋军好伺机而动。”秦康公问:“那要如何迫使晋军出战?”士会笑笑道:“赵氏有侧室(旁支子弟)叫赵穿,是晋君(襄公)的女婿,这个人受宠而年少,未尝涉知军事,好逞勇武而又狂妄,而且厌恶臾骈担任上军佐。如果派一些轻捷之士前往袭击晋上军然后迅速撤退,大概可以迫使对方出战的。”秦伯听从士会的建议,但他还是对此次军事行动不太放心,于是进行一次战前祷告仪式,把玉璧丢进黄河里,向河神祈求战争的胜利。
于是秦康公六年、晋灵公六年(公元前615年)的十二月初四戊午日,河曲之战正式打响,秦军率先向晋军发动攻击,掩袭晋上军,年少轻狂的赵穿果然中计,于是不顾上军按兵不动的命令,独自率着私兵追赶秦军,但没有追上,只好怒气冲冲地回来。
他见晋上军全是一帮
“懦夫”,面对秦军的袭击居然按兵不动,只有他独自追赶,于是很气愤地说道:“携带干粮,披甲而坐,本来就是要寻求与敌人作战,现在敌人来了却不去攻击,还要等待什么呢?”军吏回答道:“还要有所等待。”赵穿说道:“我不懂什么计谋,既然你们不愿意出战,那我独自出战好了!”于是率领着他的士兵出击秦军。
中军元帅赵盾听闻自己的堂弟赵穿如此轻率冲动,真是又气又无奈,对众人说道:“秦人俘获赵穿,就是俘获了一位卿,秦人带着胜利回去,我又拿什么回报国君呢?”于是下令三军尽出以迎战秦军,但双方刚一交战就彼此退兵了。
秦军在夜里派使者向晋军下战书说:“两国国君的战士都还没有什么损伤,明天请相见吧!”使者说话的时候,上军佐臾骈在一旁观察,发现到了异常,于是在使者离开后,对中军将赵盾说道:“使者眼神不安而语调失常,这是害怕我们,他们将要逃跑了。如果把他们逼到黄河边上,一定可以打败他们的!”赵盾听从臾骈的建议,但赵穿一定要与臾骈作对,于是不肯服从命令,而这一次下军佐胥甲也和他一起闹了,他们两人挡住军营的门喊道:“死伤的士兵还没有收拢就把他们抛弃,这是不仁慈;不等到约战的日期就把人逼到险地,这是没有勇气!”赵盾见这两人公然违抗自己的命令,很生气,但见他们说的也不无道理,于是只好停止出击。
这次赵、胥两人公开闹事,赵穿作为赵盾的堂弟,自然是不会有什么事的,但胥甲从此被赵盾记恨,下场就不会太好了。
赵穿、胥甲阻止了晋军的出击,使晋军错失歼灭秦军的良机,于是秦军连夜逃遁,不久又侵晋,攻入了瑕邑。
河曲之战,以一方内部不和、一方逃遁而草草收场,谁都没有取得胜利,所以《公羊传》上说:“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实际上双方就没有真正好好打过),所以无所谓谁败绩啦。
晋国为了防备秦国,让大夫詹嘉居于瑕地,率军驻守桃林之塞。桃林位于南河(黄河自今潼关以下由西向东流的一段)之南,在晋国的南部边境,地势险要,从秦前往成周的道路,要经过这里,是连接东西方的一处要塞,晋人害怕秦人连结东方诸国,共谋图己,所以派兵在这里驻守,以断绝秦人与东方诸侯的往来。
河曲之战后,赵盾害怕士会被秦国重用会对晋国不利,又担心狐射姑在狄地也会掀起风浪,于是晋灵公七年的夏天,六卿在诸浮这个地方会面,商讨如何解决这两个棘手的问题。
赵宣子面露愁色地对众人说道:“随会在秦国,贾季在狄地,祸患随时都可能到来,要怎么办啊?”
“二把手”中行桓子(荀林父)青睐于狐射姑,说道:“请让贾季回来吧,他了解外面的事,而且狐氏对晋国有旧功劳。”但
“三把手”郤成子(郤缺)不同意,说道:“贾季喜欢作乱,而且罪过很大,不如随会这个人,能做到卑贱而又知耻,柔顺而又不可侵犯,他的智谋足以使用,而且本身没有罪过。”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赵盾拍板,就让士会回来!
而狐射姑,就让他永远呆在狄地吧!晋人为了到秦国召回士会,导演了一出
“戏”,让魏邑之主魏寿余假装率领魏地的人叛乱,晋国
“平叛”,抓住了魏寿余的妻儿,让他在夜里逃脱。魏寿余
“潜逃”出晋国后,来到秦国,请求把魏邑归入秦国,秦康公答应了。魏寿余为了给士会一个暗示,在朝堂上偷偷踩了一下对方的脚,士会何等聪明的人,立马明白了魏寿余的意思,这是要让他回国呀!
士会离晋多年,早就思乡心切,但苦于没机会回国,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决定配合着魏寿余演
“双簧”,以欺骗秦人。秦康公率兵屯于河西,准备取魏地,魏人就在黄河的东边。
魏寿余对秦伯说道:“请派一位来自东边而且能与魏地几位有司(官员)洽谈归秦之事的人,我和他一起先过去。”秦康公想了想,士会不就是来自东边的晋人吗,而且有才能,于是决定让他过去。
士会害怕这一回国,秦人会杀了他留在秦国的妻儿,于是假装不愿意地推辞道:“晋人就像虎狼一样。如果违背了原来的话不让臣回来,那么臣将死于晋国,而妻儿则在秦国被诛戮,这对君并没有好处,而且后悔也来不及了。”秦康公这时候还没看出士会的伎俩,于是为了让他安心,指着黄河水发誓道:“如果晋人违背原来的话不让你回来,我若不送还你的妻儿,有这河水作证!”士会听完才放心地与魏寿余走了。
秦大夫绕朝早就看出了晋人的伎俩,于是把马鞭送给士会,说道:“您别以为秦国没人才,只不过我的计谋刚好不被采用罢了!”意思是我已识破了你的奸计,你赶快走吧,别迟了生事。
马鞭称为
“策”,后人便用
“绕朝策”形容有先见的谋略。士会听完笑了笑,然后跟着魏寿余驰车走了。
士会过了河,魏人顿时一片欢呼,像迎接归来的英雄一样,在秦人一片目瞪口呆中把这位大夫带了回去。
秦康公这才知道上了晋人的当,又气又无奈,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士会的身影慢慢消失。
他已向士会许下了诺言,君子不可失信于人,于是在士会走后,把士会的妻儿也送回了晋国,让他们团聚。
那些留在秦国的士会的子孙,则以刘为氏,汉高祖刘邦就是他们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