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焦点是在文官上,张居正表示,如果瓦刺人鱼死网破,虽然最后可以将瓦刺灭国,但我方损失也很惨重。并且年年打仗,国库干涸,民有积怨,应该休兵止戈。
但户部尚书、十几名二三品大臣,还有地方文官反对张居正的意见。
王锡爵为西北军道节度使,上万言书说,大明得势,瓦刺自然不敢反叛,但大明失势,瓦刺就未必会不反叛。其列举了太祖皇帝的事来说明瓦刺人由庇护而独立,由小而大。
攻城掠地,壮大自己,侵略大明,掠人占城的事实。王锡爵认为如果不趁此次机会,恐怕瓦刺将来有识之君出现,又会由小而大,威逼明边。
所有的意见都代表自己利益集团。李成梁自然是不想打,目前战略重心应该是养兵待战,为将来征鞑靼打好基础。
儒家思想启蒙,安国大学资本思想的熏陶下有思想的年轻人则是代表了商人利益,不打商人怎么做生意。
张居正是代表封建主们说话,再打下去人力、物力资源消耗严重。王锡爵代表地方利益,不彻底解决隐患,边境不宁。
朱玉是头疼万分,连续三次朝会,每次朝会一个多时辰,都是吵这件事。
朱玉先命令攻击部队暂时停步,由于天气寒冷,暂时停火等待朝廷决定倒也没有太大问题,但夜长梦多,必须尽快决定。
光明报在京城、保定进行民意调查,四成民众赞成对瓦刺继续用兵,三成民众希望见好就收,另外三成民众回答不知道或者是不清楚。
光明报出*台瓦刺战略分析,认为如果继续打下去,有望在七八月左右覆灭瓦刺,但耗费的资金、物资总计预计达到当年财政收入的六成。
这边很关键一条,瓦刺人还占领着十几州的地盘。如果按照和议,瓦刺全境原则上全部属于大明。但在划分的四州内,瓦刺有自主权,包括征兵的权利。
如果瓦刺放弃这条权利,事情就好说了,但是瓦刺人哪有这么蠢?
再过几天,永兴军路和西北军路两名主将的意见到达。永兴军路本战元气大伤,穷寇勿追,希望朝廷可以考虑议和。
西北军路虽然也有损失,但是马千乘表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少要收纳兵权与朝廷,否则万不可养虎为患。
在多方争论中,安国多了很多客人。这些客人不仅有政界的,还有商界和各方士族。
而今两边支持反对基本五五开,公主的态度摇摆不定,而常智光这一颗能影响天平的棋子显得格外重要。
事实上,常智光已经接到要他上京的朱玉口喻,只不过还没出发罢了。
在和这些人周旋中,常智光看见了矛盾,封建和资本的矛盾。征服瓦刺所能带给资本的利益是重大的,而带给封建土地主的利益就少了很多。
封建的儒家思想影响下,部分人一直认为以仁治国,先前是瓦刺先挑唆事端,现在人家低头就要会包容。
什么有容乃大,还举了春秋时候很多典故。还有佛学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仁者无敌等等。
另外代表资本一方,则是希望更多的养殖场,更多的消费者,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原材料。
还有专家拿数据和常智光解释,每占一块地每年可以获得多少利润。
两者争端起因只有一点,在有异族拥兵的情况下,商人不可能在附近做生意。
不灭瓦刺,此战打了白打,灭了瓦刺,瓦刺全境成商区。而另外一边担心开发瓦刺将从明土抽走大量劳力,而今由于商业手工业发展,农村人口已经很紧张,如果还要抽取这么大面积的百姓,谁来种田?
再者,商业越发展,让守着田产的封建土地主们就越眼红,因为两者投资回报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细心的人也发现,文官集团由于新进官员的增加和年迈官员的退休,张居正已经领导不了文官,而武将也一样,各种声音都有。
常智光还没启程时候惊闻一消息,在争吵中,张居正上表,乞求告老还乡。虽然在朱玉亲自游说后,没走成,但是可以看出朝廷势力争斗已经让这老人心疲。
虽然朝廷有争斗,但是对于喜欢玩平衡权术的帝王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朱玉犹豫不决中也是比较满意,如果张居正总领文官一言堂,反倒会让她不满意。
常智光接口喻还等待了几天,是因为在选择出行保镖上有点困难,张虎、李强和白莲何勇本是第一人选。
从沉尸案中看,白莲是可信的,但是何勇白莲已婚,陪自己不太方便,也会对其家庭生活造成一定困扰。所以问题就是要不要带张虎、李强。
据线索分析,这两人很可能最少有一人已经成为朱玉的人。
而常智光本次去东京还想暗中观察下金三,带他们很不方便。不带吧,那就是明显不信任他们,而且还会打草惊蛇。
最后询问了惠兰,惠兰给常智光分析,他们是公主的人的话,你不带上他们遭公主更深的猜忌。
如果他们不是公主的人,带上自然无所谓。所以惠兰认为无论怎样,都得带他们上路,但是必须放弃暗查金三的计划。
张虎李强没想那么多,他们也不会去猜疑常智光。一呼叫,他们很快就收拾好了衣服和干粮,准时到达城门口,三人一起出发去东京。
常智光见他们那样子,心中还是略有愧疚。如果换了现代,常智光不会在没铁证之前就轻易怀疑自己下属,但是到了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古代,常智光不能不小心。
张虎话多勤快,李强精明沉稳,旅途是不寂寞的。并且由于赵信的交代,两人本次都比以前更家谨慎小心。
彭子晨年后去齐州打听金三底细后,就一直没有回来。本次彭子晨名义是去太原府看望叔伯,要绕一个圈子,最少还得一个多月。
常智光一行人波澜不惊的到了东京,和李德本这钦差待遇不同,太监入内禀告后,常智光直接被宣见。
朱玉照例问候了几句,话锋一转道:“朝内之事本宫相信你已知晓,不知你有什么看法?”
常智光道:“其实很简单,请问鞑靼人对瓦刺议和是什么态度?”
“鞑靼人?”朱玉反问一句。
九公公一边回答:“公主,鞑靼人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希望瓦刺和我大明同意议和,一旦大明鞑靼交战,瓦刺人必然会重燃复国希望。另外一种意见是希望瓦刺坚决抵抗,消耗我大明国力。”
“既然我们假想敌是鞑靼人,那就不能让鞑靼人拿了好处。按微臣看,瓦刺给议和条件我们,倒不如我们反给瓦刺人条件。
第一,放弃兵权,可以封几个王,由我们划几个州给他们。第二,必须放弃兵权。
这么一来,球踢到了瓦刺那一边,不是我们不仁义,我们已经开出了条件,我们已经仁义了,我们也希望休兵停戈。
如果瓦刺非抓兵权的话,再支持议和的人也会看清楚,瓦刺人有复国野心的,继续出兵他们也无话可说。
如果瓦刺放弃兵权,对商人也没有威胁,支持商人的大臣也没有理由反对。
所以我们就问瓦刺,要么当个安乐公,要么就玉石俱焚,无论瓦刺人怎么选,朝堂的意见就一致了。”
朱玉连连点头:“还是你常智光看得清楚。”
常智光又愧疚了,他相信同样的话别人也说过,但是朱玉单听自己一家,显然是给予自己非常大的信任。
见朱玉那微笑,常智光有告老还乡解甲归田的冲动,甚至有当面问清楚郑则鸣之事的冲动。
朱玉道:“对我大明来说,最希望就是瓦刺人放弃兵权,再打下去,对大明和瓦刺都不是好事。常智光,你左右没事,不如再去趟瓦刺吧。”
“去瓦刺?”常智光马上不愧疚了,开始寻思,难道这招就是传说中的借刀杀人?
“当然不会让你去瓦刺境内,和谈地点暂定在河西走廊,马千乘将军派大军保护。
你是出了名的占便宜好手,名头也够。也和瓦刺议和过,和李乾顺有过交手,本宫想大明你是最合适之人。”
“是!”常智光又开始愧疚了,在心中常智光很不愿意相信朱玉将自己置于死地,但证据毕竟是证据。
“本宫有个还没宣布的好消息。”朱玉心情很好道:“昨天玉州来报,两个月前,秦良玉带领的舰队已经有五艘战船先行抵达玉州码头,还在地中海的秦良玉亲笔书写了一封表章,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