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杨大人说的很对!”姜维赞同道。【首发】
“只能强攻了,说说怎么个攻法吧!”魏延问道。
“以现在的这种情况,四面围城,四面同时进攻,给长安城制造巨大的压力,让里面的百姓暴动,我们就有机会攻入长安城了,所以我需要大家强攻三十日,三十日之内,长安城必定有所叛乱,只要我们能抓住机会,一举攻破长安还是有可能的!”姜维握拳说道。
经过商量,分别由姜维负责攻击东面、马岱负责攻击南面,魏延负责北面,杨仪负责西面。
但是战斗并没有立刻打响,姜维现实派人进行了三天的招降,每天都去招降,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第四天一早,天刚刚亮。长安城上的守军,还没有进行换岗,就在人最困乏的时候,突然战鼓响起,喊杀声震天。
长安城的四面蜀军同时进行了攻击,而选这个时候,也是姜维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三天的观察,姜维已经掌握了长安城上的换岗时间。
姜维选择这个时候进攻,主要是守夜守了一晚上的士兵,正是人最困的时候,又冷又饿还有困,都等着来换自己下去了。
这个时候进行攻击,他们就不可能按照之前的时间进行换岗,而是开始奋力抵抗。这个时候的他们,哪里来的力气抵抗,姜维也就是趁这个时候,想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而事实上,也确实打了魏军一个措手不及,因为魏军大多数人还没起来,而守夜的人又人困马乏的,开始差点没抵挡住。
要不是陈泰派人一边守卫一个城墙,自己身先士卒,估计早就被打下来了。陈泰手下江陵虽然众多,但是能用的实在少之又少。
目前除了陈泰自己,能独当一面的,就只有许义一个了,他是许褚的儿子,还有乐一个,乐进的儿子。他的好友张虎,几年前已经死了。除了之外,还有一员年轻的猛将徐质,之所以说年轻,是因为相对比较年轻。其他人都五六十了,他还不到四十,当然年轻了。
当然了徐质相比较陈泰而已,还是要大陈泰几岁的。靠着自己,外加这个三个将领,陈泰算是守住了第一波进攻。
第一波进攻主要是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出其不意,打完了,那下面是就艰苦的对战了。四面同时开打,强顶着城上的投石车,把自己的投石车推进到射程之内。
然后两边投石车开始对轰,因为最早的时候,司马懿就造了大量的投石车,储存了大量的石弹,所以双方虽然在投石车,和石弹上损失惨重,但也只是打了个平手而已,并没有哪方站多少优势。
第一天战斗下来,损失的投石车石弹无数,但是姜维不在乎,要求大家把投石车残害,还有那些比较完整的石弹捡回来,然后明天继续用。
就这样打了半个月,你打我,我打你,双方投石车和石弹,基本上都打完了,而且上网极大。
外面长安周围百里之内,所有的石头都让姜维他们搬完了,所有的树林,能砍伐的,全部砍伐了。
全部都补充到投石车上了,可是还是不够用的,而这几天打下来,姜维他们的投石车少了,城里的投石车也少了,都越来越少了。
城里的陈泰,最开始还为储存了几百台投石车,感到庆幸。可是十几天打下来,几乎全打光了。那石弹,捡了用,用了捡的,打到最后,都变成砂砾了。
没办法,为了能继续打,陈泰下令拆房子,木头用来造投石车,石头用来当石弹。四面城墙,临近的房子,几乎都拆光了。
战斗打到这个份上,就进入胶着状态了,没有新鲜的血液,或者没有新的能推动战争动向的因素,估计就会一直僵持下去了。
打了半个月大家都苦不堪言,姜维决定停止下来,继续劝降。姜维劝降,是想利用这几天,让城内的民心更加混乱,也是为了给新的投石车制造争取时间。
因为投石车实在是打光了,没办法了,只能先停下里造投石车了。城里的情况姜维不知道,万一打起来了,人家也有投石车,自己这边没有,那不是单方面挨打了么。
城外的姜维是这么想的,城里的陈泰也是这么想的,两个聪明人想一块去了。如果姜维不是跟了诸葛亮,继续在魏国待着,或许姜维的综合能力,还不如陈泰,唯一能比陈泰好一点的或许只有武艺了。
但是姜维跟了诸葛亮,尤其是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实力直接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所以姜维可以设计这么大一个局,来攻击长安。
只不过面对在长安死守的陈泰,姜维也觉得无能为力。当一个人软硬不吃,油盐不进的时候,确实有点困难。
休息了几日之后,双方再次打起来了。现在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每天还要打仗。在冬天里,空气虽然更加稠密,但是也更加冰冷,打仗是个体力活,在极具运动下,就会大口喘气。
大量的冷空气进到肚子里,弄得口干舌燥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呕吐,所以冬天打仗有很多麻烦。蜀军又在外面,天寒地冻的,真的是弄的苦不堪言呀。
好在留守汉中的刘琰运来了大量的冬衣,还有刘禅当初在汉中的时候弄出来的手套,外加保暖用的帽子。
而且现在这些东西的生产,再也不是零散生产了,刘禅早就让糜威一家,做了类似于工厂的,集体生产。
蜀汉大军之前就说五十万了,现在更是不止五十万,需要的冬衣,还有帽子手套多不胜数。小作坊是不可能生产出来的,所以刘禅把工厂,还有类似于流水线的模式告诉了糜威,让糜威建立工厂,生产这些东西,不光供给军队,还卖给平民,每年远销海内外,赚的那叫一个盆满钵满。而刘禅也在此基础上,把这个模式推广给了整个商会。
...(江苏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