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春去秋来(1 / 1)

<>春去秋来,很快半年过去了,京城逐渐由春天过渡到夏天,然后迎来了凉爽的秋季。

在这半年里,京城发生了几件大事。

首先第一件大事,就是刚升为内阁大学士的兵部尚书闵大人,被都察院左都御史倪大人在朝堂之上弹劾他贪污军饷,走私兵械这两项罪名。

之后圣上勒令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司共同审理此案。

三司经过三个月多月的审查,最后查清楚兵部确实有多名在职官员贪污过军饷,有的贪污数额还特别巨大。

至于走私兵械这项罪名,三司并没有找到有力的人证物证,因此不了了之。

虽然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兵部尚书闵大人也参与贪污军饷案,但身为兵部之长,这个对下属疏于监管,用人不察的罪名他是逃不掉的。

再加上以左都御史倪大人为首的一大帮御史连番弹劾,入阁还不到半个月的闵大人不仅被圣上剥夺了内阁大学士的头衔,而且连兵部尚书的职位也被夺了。直接官降两级,降为从三品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

至于空出来的内阁人选,由国子监祭酒张大人顶上。

第二件大事,是宫中谢贵妃的父亲,也就是一直镇守西南边关的安国公在相隔五年后,第一次回京城休憩,目的是参加嫡次孙谢长亭迎娶焞芳公主的婚礼。

第三件大事,是西北大将军,也就是镇国公宁志远在成功治理西北瘟疫后,回京城述职。因其治理瘟疫有功,圣上大加赞赏。

第四件事严格来说并不算大事,但却跟第三件事有关。

历经半年的监测,西北地区再无出现新的散疮感染者。由此可见,接种之法确实是有效的。

于是镇国公宁志远的小女婿,也就是文学报的东家苏真,由于在瘟疫爆发之际成功找出了能让人不得散疮的神药,并协助其岳父宁志远治理了西北的大瘟疫。

因其居功甚伟,圣上特意下旨对其进行封爵,并赐金千两。

在圣旨里,苏真被封为二等伯,赐名靖文伯,世袭罔替,子孙永荫。

虽然第四件事相对于其他三件大事实在无法相提并论,但对于众多池非先生的书迷来说,却是头等大事。

他们在知道池非先生被圣上封爵后,都高兴不已,纷纷给报社写信表示祝贺。

池非不是一个喜欢装高冷的人,随即在文学报上发文向所有支持他的读者表示感谢,并表示他池某人会一如既往地在文学报上连载,希望各位继续支持捧场。

这篇发文一出,读者们倍感欣慰和暖心。

深感池非先生果然还是他们熟悉的那个池非先生,不会因为封爵而有所改变。

此时所有读者都在热切期盼着池非先生的新书什么时候开始连载,并纷纷猜测这本新书会写什么题材。

原来,早就半个月前,《重生》的第十二卷,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卷终于如期上市了。

如今在文学报上连载的,只是十二卷的后面章节内容而已。只要是看过书的人,都已经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了。

其实严格来说,这第十二卷应该算是《重生》的番外篇。因为主线故事早在第十一卷的时候就已经写完了。

第十一卷写的就是第二次抗倭大战,也是全书最为惊险刺激的一卷。

故事接回第十卷的内容,在抓到那个与倭寇通敌的奸商后,江铭这才知道将会有大批倭寇准备上岸偷袭县城。

于是他立刻让全城进入紧急戒备,然后把所有民兵都调了过来,准备迎战。

通过斥候的侦察报告,江铭得知这回上岸的倭寇足有五千多人,这个数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计。

反观己方这边,经过这段时间的不断招募,民兵数量已经由三千人增长到六千多人。

虽然人数比倭寇多了一千左右,但大多都是训练不足的新兵,如果硬碰硬的话,多半不是倭寇们的对手。

另外倭寇们上次吃了大亏,这回想再重施故计从路两边偷袭的话,是不可能再成功的,只能另想办法。

虽然倭寇这回来势汹汹,但这几个月来江铭除了不断招募新兵外,还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派大量民夫修建了一座独特的瓮城。

所谓瓮城,是指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与大城相同,其形状似瓮,故称瓮城。

而江铭却并没有按常规的做法在城门外修建瓮城,而是反其道而行,在城门内侧修建瓮城,因此可以称为内瓮城。

这内瓮城,就是他手里的另一张底牌。

他准备用这内瓮城,施行他的关门打狗之计。

当那五千倭寇来到县城的城墙前面后,除了派一小部分人在路两边戒备外,其他人开始对县城发起了激烈的攻城战。

此时倭寇们发现,守城的士兵并不多,而且全都显得很惊慌忙乱的样子,这更坐实了那个奸商的说辞,城里的官兵果然已经离开。

于是倭寇们打得更起劲了,全都想着等攻进城后就大开杀戒,好报回上次的仇。

双方打了一阵后,守城的士兵因为人手不足终于顶不住了,纷纷后撤。

在没有了守兵的阻拦后,倭寇们很快就用巨木撞开了城门,然后一齐冲进了城。

然而倭寇们一进城就傻眼了,只见里面还有一座城墙。

只有倭寇首领并不觉得意外。因为他早就从奸商那里知道那个可恶的江知县在这大半年时间内,命人在城内又修建了一座城墙。

事不宜迟,倭寇首领立刻命令所有人一起对这座新的城墙发起进攻。

正当这些倭寇冲到瓮城前方时,突然从瓮城的箭楼上方探出无数人影,并且一起向下方放箭。

由于这轮箭雨发生得非常突然,许多倭寇当场中箭受伤或直接被射死。

倭寇们又惊又怒,立刻像之前那样,发起了猛烈的攻城战,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这打着打着,倭寇首领却觉得事情有些不妥。

那个奸商不是说城里的官兵已经都离开了吗?那这些人又怎么解释?

就在他迷惑不解时,他忽然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

他四处扫视了一番,终于发现了异常。

只见地面并不是普通的泥沙,而是铺满了潮湿的稻草,那些奇怪的气味就是从这些稻草里面传来。

他从地上捡起一些稻草放到鼻子前面闻了一下,随即脸色大变,然后疯了一般对着周边的人大叫着赶紧跑、赶紧跑。

然而他还是晚了一步,数束火箭从瓮城的箭楼上方射向倭寇们的身后各处。

这些火箭刚一落地,铺在地上的稻草随即就被点燃了,并且以一发不可收拾的速度迅速扩散,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并且不断向倭寇们所站的地方逼近。

看到这些突然冒起的烈焰,倭寇们全都吓傻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看到这一幕,倭寇首领顿时全身发凉,面无人色。

他知道这些火之所以扩散得这么快,那是因为这些铺在地上的稻草全都被泼了火油。他刚刚闻到的奇怪气味正是火油的味道。

原来,他们全都掉了别人的陷井里。

就在这时,瓮城那边又开始有了新的动作。

有更多的人出现在城楼上,手里有弓箭的就放箭,手里没有弓箭就往下方扔石头,总之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攻击。

看到城楼上面有这么多守兵,倭寇首领知道短时间内是攻不下来的。

更要命的是火势越来越大,很快就会烧过来,到时所有人全都得变烧猪。

现在唯一求生的办法,就是赶紧冲出去。

于是倭寇首领立刻大声号令所有还能动的倭寇跟他一起往城门那边冲。

就在第一批倭寇刚刚冲到城门的时候,前方突然传来一阵阵惨叫声。

倭寇首领定晴一看,只见城门那里不知什么时候集结了大批士兵。

此时堵在城门口的,正是拿着狼筅和长枪的几百士兵。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尤其是在城门口这种狭窄的地方,狼筅和长枪这些长武器的杀伤力简直无人能敌。

许多最先冲到门口的倭寇还没来得及靠近,就被这些手执长兵器的士兵给刺伤或刺死了。

几百士兵,几百杆狼筅和长枪就足以把整个城门彻底封死。

更何况在这些士兵身后,还有许多手持盾牌和短刀的士兵在负责掩护。

这些人加起来,远比厚实的城门要可怕无数倍。

这就是江铭的关门打狗之计。

他要趁着这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把这帮为祸多年的倭寇全都就地格杀,以绝后患。

面对身后越烧越旺的熊熊大火,被逼到绝境的倭寇只能拼死抵抗,希望可以杀出一条血路。

双方就这样在狭窄的城门口展开了一场真正你死我活的死战。

虽然江铭这边因为兵器和地形的关系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面对疯狂反扑的倭寇,民兵这边还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伤亡。

但此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谁一旦后退一步,死的不仅是自己,还有身后的无数同伴,因此没有一个人后退。

就算有人死了,很快就会有其他人接替他的位置,拿着他的兵器继续死守下去。

再加上江铭就站在背后大声指挥作战,这使得士兵们更加悍不畏死。

这一仗足足打到天亮才结束,江铭这边在付出了两千多人伤亡的代价后,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其中大部分倭寇是被狼筅和长枪刺死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倭寇是真正被火烧死的。

看着满地的倭寇尸骸,江铭在感到疲惫的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此时所有民兵和百姓全都大声欢呼起来,声音响彻了整个县城。

他们赢了,他们终于打赢了!

这一战,让江铭成了无可争议的抗倭名将。

当战报传到京城时,整个朝廷为之大震。

五千倭寇,江铭仅凭六千民兵就剿灭了五千倭寇。

天下承平已久,此等大功,已经多年未见,实在太过惊人。

关于这一战,池非用了大量笔墨来写,只求可以把战场上那种我死我活的气氛更好的表现出来。

为此,他改了不下三次才最终定稿,过程颇为曲折。

事后,江铭被朝廷连升两级,成为正六品的徐阳府通判。

而钦差傅功名因为误信奸人,差点醇成大错,因此被罢官免职。甚至连功名都被夺了,变成一介平民,读者看到这里都大感痛快。

当江铭带着家人准备离开淮南县去徐阳府上任时,全城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

所有百姓都希望这位大公无私的父母官可以留下来,但他们也知道这样做只会阻碍江大人的前程,只好把话藏在心里没说出来。

就在江铭所坐的马车开始行驶时,全民百姓突然自动自发地跪在了路的两边,默默地恭送这位大恩人离开。

看着沿途一路上跪着的百姓,江铭和他妻子徐若梅都不禁泪湿眼眶。

至此,第十一卷到此结束。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都感动不已。

……………………………………

到了最终卷第十二卷的时候,池非把故事背景时间一下子推进到了十年后。

这一卷前小半部分以故事插入的形式把配角们的事情都逐一交代清楚。

例如江铭的同窗好友周海清一直在翰林院就职。这十年来由正七品的编修一直升到了从五品的侍读学士,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他在十八岁的时候还被国子监祭酒赵大人看中,把嫡女许配给他,两家结为姻亲。

仕林当中一直有个不成名的规定,那就是“非翰林不得入阁”。

周海清不过三十岁就已经做到了侍读学士这个位置,而且其岳父又是桃李满天下的国子监祭酒,将来入阁的机会相当大,因此很被朝人各位大佬所看重。

而周海清与江铭多年来一直保持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周海清更是经常把朝中的各种消息通过书信告之好友,让他能够及时了解朝中的情况,对他帮助很大。

江铭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江波跟兄长的关系一直很好,长大后还开始帮江父打理家中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

最新小说: 灵气复苏开局获得魅魔 我在盗墓开宝箱 列克星敦的快乐海岛 盗墓:隐居百年,小哥请我出山 万人迷他只想干饭 极品女神的神医赘婿(GL) 想救女主的我被女配看上了 镇国神王 一首孤泳者,我冠军身份曝光了 海贼:再不死我就无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