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崛起之机319章闽粤奇迹1
在原国防军“政治顾问”中,吴佩孚在此次新民国政治变局,并没有出任任何实质上职务,而是担任起了“总统顾问”一职,李济深则回到了广东,接替陈济棠,担任了广东省省长。而梁漱溟、张澜、陈叔通则分别出任建设部长、交通部长和海关总署署长。
武爱华不是不想网络更多的民国知名人士,让其到闽粤两地居住、工作,只因为民国这些名人,大多都有很好的职位,被蒋介石及其中央政府奉为上宾,他们实在撕不下那张脸皮去闽粤这个不听中央调令的地方。再加上原来两党对立,双方在舆论上的对立,也彼此造成了一些误会。
但是,仅仅是这五人,从南京政治会议预备会议开始,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吴佩孚,原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其个人事迹上过美国《时代》周刊,被称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第一人。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吴佩孚在北伐战争中失败了,但并不能说吴佩孚个人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除了穿越者武爱华外,在全中国,还真难找到几个像吴佩孚这样身具大才的人物。吴佩孚失败的关键原因,是落后的北洋军阀的失败,一支效忠于个人的军队又怎么可能是一支效忠于民族的军队的对手?
吴佩孚到达闽粤两省后,武爱华当前辈一样尊敬他,每有战略不决之事,都向吴佩孚请教,让吴佩孚很感慨。
在闽粤呆了不到一个月,吴佩孚就认识到,武爱华的国防军获取全国政权,是“天命所归”!这个人,思想敏锐、观念超前、杀伐果决,拥有一种大气概。因此,吴佩孚在他的“顾问”生涯中,更多的是从见识的角度,提出一些特别稳健的建议,让武爱华锐利的作风多了一些圆润的因素。
本来,吴佩孚是不大理解武爱华为什么在还没有彻底解决日本人的问题之时出任这个所谓的总统的,但当武爱华将他对国际形势及各大列强关系的看法讲完后,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世界大战一定会爆发时,吴佩孚的态度便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认同武爱华的看法,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最佳机会,也是惟一的机会,而想要抓住这个天大的好机会,武爱华必须出任全国最高领导人。
李济深的思想与作风都要激进一些,他对武爱华的上位是求之不得的。在对闽粤两省全面了解后,李济深也完全拜服在武爱华的理念之下,“天命所归”这个词同样出现在李济深的脑海里。
反到是梁漱溟、张澜、陈叔通三人,因为其文人的特性,表现得更稳重一些,他们对武爱华是否上位并不急于表态,但当武爱华上位已成定局之时,这三人依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而且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推动着这位新总统的事业。
这三人在当选各自部门的首长之后,并不急于拿出什么计划、方案,而是待部门人员配齐之后,除留下守大门的人员外,将所属建设部、交通部、海关总署的各类官员,全部拉到闽粤两地。白天进行考察,晚上挑灯讨论。
梁漱溟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较真的人,否则也不会与太祖当面发生分歧。他信奉的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让建设部的人懂得如何建设,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见行动。那么,如何见之于行动呢?闽粤两地的建设成就至少是一个极好的标杆。
而交通部的道理也是一样,张澜,从反抗满清开始,就致力于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可以说奔波了半生,与梁漱溟一样,他在闽粤也找到了自己的依托和归宿。什么主义、主张,都不如闽粤的现实震撼人心。
海关的工作,也许与闽粤两省关系不大,但闽粤两省的海关管理,.la[棉花糖]特别是闽粤两省港口,每天巨额的进出货物,预示着未来中国的海关,肯定是一个很忙碌的工作部门。
更有甚者,这三人不但将自己的人马拉到了闽粤两省,还鼓动游说工业部长黄炎培,农业部长晏阳初,教育部长傅斯年,文化部长胡适等人拉起人马去闽粤两省考察。
只不过,这四人稍为要矜持一些,他们拉了一半人马去闽粤两省,而留下了一半人马守在衙门。至于部门工作规划,自然只有等考察的人回来之后再写了。
数百人的考察历时了近两月,众人的共同感受是,如果说闽粤是世外桃园可能有些夸张,但闽粤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却深深地震撼了这些知识界人士。
进入一个地方,最先感受到的是道路交通。
闽省的公路建设起步于1935年6月,独立支队控制龙岩之后。那时,武爱华就不认为自己的部队可以被什么人消灭了,在举行经济建设项目的同时,道路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道路不通,经济自然无法兴盛。
由于当时武爱华只控制了闽西及闽北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山高林密,交通建设困难极为巨大。但武爱华很快就启动了“m计划”,源源不断的各国货币换来了大量建设物资,钢筋、水泥、机械,可以说要什么就有什么。
有了钱,建设标准当然得提高。因此,武爱华将整个闽西县与县之间的公路,完全按照后世标准的二级公路进行建设,路面全部铺上水泥,遇到地质情况不稳定的地方,一律打洞架桥;对于因修建公路遭到破坏的环境,武爱华要求在公路建好时,要补上植被,其费用并入道路预算之内。
在后世,有句话叫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叫问题。这句话用在这个时代,具有更大的威力!民众本就穷得吃不起饭了,听说有活干,每天中午还有红烧肉,每月还有几块大洋可拿,闽西及附近民众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让闽西形成了县县相通的二级公路网。
在获得粤东之后,这种建设立即又在粤东展开,陈思苇和她的记者团第一次踏入闽西时就在路上见到过这种筑路大军,并在其中一处筑路队伍中吃过一顿午饭。
几乎可以说,武爱华每占一地,最先上马的必定是交通。交通,不但事关国家大事,也事关民生小事。只要修路,民众就能从中分得一定利益,而民众手上有了钱,要修房、娶媳妇、过节,工商业也就跟着活起来了。可以说,交通,是一通百通的事业。
当独立纵队控制闽省全境之后,武爱华在沿海城市之间,便开始修筑一级公路、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并同时启动了铁路修筑计划。
“喂,诸位,你们说,这公路建设得与美国的水平差不多了吧?”国府考察团是分成几路走的,每一路就三辆大客车,外加几辆警卫服务车组成,一路走一路看。
“我看,我们的公路设计得更加合理一些,特别是道路两边的处理,更显现出一种水平!”另一人指着道路两边的情况说道。
“嗯,将公路建成这样,确实要费很多心机。我们的大总统,还真不是一般的人呢。”有人赞同道。
这些人为何如此推崇闽省的公路?除了上述情况外,武爱华特别注重公路两边的排水沟建设,闽省多山多石,武爱华便要求公路两边的排水沟全部用条石配以水泥砌成,条石要求工匠给打磨平顺、整齐,给人的感觉非常光洁,当坐在车上,不论近看远看,效果都非常好。
另外,在公路外面为耕地的路段,武爱华要求在在排水沟上每隔100米左右设置一座石板便桥,方便农民耕种与收割。而在公路与排水沟之间,武爱华还设置了一个约1.5米宽的绿化带,当这些国府高官们来到闽省时,绿化带的小树已经长到差不多两人高了。
这种环保型设计与人性化设计还有很多,譬如当公路经过一个村庄旁时,一定会在路边加宽,形成一个能停3-5辆车的停车场。村民,可在此销售一些农产品;车辆,也可在此稍为停歇,或加水,或上下客人,或购物等,这种设计,非常接近后世高速公路上的休息站。
这些南京政府的高官们,进入闽省不到100公里,沿途就看到十数个这样的休息处,有几个地方,甚至形成了小型集市,路边上,摆着一筐筐新鲜的水果,以供过往客人购买品尝,也有一些当地村民或货郎在此摆放小百货摊,卖个零食、茶水、香烟、火柴什么的。
由陈叔通带队的海关总署一行人,进入闽省之后,立即南下粤东,去参观汕头港口。如果说闽省的公路已经让他们大为感慨的话,那么,汕头港的印象却让他们有恍若置身国外的感觉。
港口里,停放着十数艘大大小小的轮船,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人员穿梭如流,几台巨大的起重臂,正在吊装着货物,有装船的,也卸船的。这个时代的船运,大多是散货运输,一遇下雨等恶劣天气,货物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武爱华率先在海运中推行起后世的“集装厢”运输。而且,经过差不多两三年的努力,闽粤两省已经成了世界集装厢生产的中心,虽然美国、英国或日本也开始进行集装厢生产了,但其技术标准以及质量都还赶不上中国出产的集装厢。
下载本书最新的txt电子书请点击:
本书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卷五崛起之机319章闽粤奇迹1)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