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步崩拳,源自一代形意拳巨擘郭云深。
“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誉,也绝对不是夸夸其谈。
【半步崩拳之半步,即前足前行一步,后足紧跟一步,后足不得超过前足,相对于常人走路后足超过前足之一步来说是半步;崩拳乃形意五拳之一,崩拳从中盘胸腹处发出(没有炮拳那么高,炮拳从上盘发出),其形短,其力猛,如崩箭穿心,如山崩地裂,故曰“崩拳”。
崩拳运用时是前手勾挂敌手,后手发力穿崩,因郭老功力深厚,再加时机恰当、步伐迅速、经验老到,故武林高手与之对垒往往不堪一击,瞬间即被崩拳击中,力透胸背,心惊胆颤。】
叶潇猝不及防,竟是硬生生承受了李青的一击半步崩拳!
李青的“劲”虽说比不上堪称半步武圣的郭云深,但是对于同样被法则束缚的叶潇杀伤力是巨大无比的。
形意拳名宿宋铁麟先生谈及半步崩拳的步法奥妙时,宋先生说:“崩拳的步法,全在一趟一蹬,前脚进时,似铁牛耕地。不偏不倚,要中直,抢占对方中门;后脚蹬时,要快迅、猛烈,如箭出弦;意一动,身一抖,便进身,不能有丝毫迟疑之感。”正如拳经所说的“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宁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和“崩拳如射箭,打倒还嫌慢”。重在一个“狠”字!
如果说之前李青的招式之间还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匠气的话,那么现在的招式就是纯粹的杀人技了,招招夺命。
“可不是就你手上有人命啊。”李青心中狞笑道,如同出鞘血刀,不在压抑自己骨子里的嗜血气息。
一招半步崩拳,真正的让叶潇受到了不轻的创伤,索性叶潇的体力足够,皮厚肉糙,才没有被李青一击打残。
叶潇抹去嘴角的一丝鲜血,由衷佩服道:“想不到四万年以前那个天下承平的年代,也能出这么了不起的武者,刚才那一击可谓是倒山覆海。”
半步崩拳,那可不是谁都能练就出来的拳术。
咏春小念头,八级铁山靠,倒还有不少现代宗师得意练就的炉火纯青,然而那号称打天下的半步崩拳,却鲜有人能领会得到其中深意。
原因便是半步崩拳要想用的老到,用的深邃,就必须掌握好四个核心的要素。
步法,手法,角度,劲力。
步法:半步崩拳的步法用“半步”,即前脚进,后脚跟,两脚互不交换。前脚进时,应先将脚提起(离地约寸余),然后再向前趟出,不管前方有没有东西,前脚像铁铲一样,直向前铲去,突出一个“趟”字;后脚跟时,应着重在一个‘蹬”字。这个“蹬”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弹”字。拿弹簧举例讲,弹簧顶端向前突发伸出,必定要有弹簧未端的推(弹)力;反之弹簧只是个“静止的物体”而弹簧顶端向前实发伸凶的速度之快慢,往往取决于弹簧未端的推(弹)力之大小。把这个例子拿到半步崩拳中来讲,左脚就是弹簧顶端,右脚就是弹簧末端了。
2.手法:崩拳所走的路线,许多人认为是一条直线,是一个直拳动作,其实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从崩拳的技术动作来分析,它并非走直线,而是在它的运动过程中,
包含着一定的弧线。第二拳出拳时,后拳沿着前手小臂,向前打出,里面暗含着向下压的劲,拳面又有前顶之劲,在发劲的一刹间,拳面又有向下压或向上挑的力。崩拳动作在实战中,是讲究打破,而不是破打。它是利用出拳的前臂挫压对方而进击,是打中带破,并不是破了对方的防线之后,再打对方。
3.角度:任何拳术能不能把应有的劲力发挥出来,而发挥出来的劲力是否能使对方受到伤害,正确的运用角度是其关键。崩拳的身法,谓阴阳身,即通常所说的“半侧身”,它要求身体之正面与前进方向的直线成45度角,目不斜视。其特点是转换自如,在实战中减少受力面积。在打崩拳时,无论是顺步崩拳或拗步崩拳,其心胸部位必须随拳的出入而转换成45度角,使手、足、鼻三尖相照,只有符合了这个规矩,全身的力量才能内外合一,通过前脚的淌、后脚的淌迅速而充分地发挥出来。
4.劲力:崩拳的劲力在身体内部是阴阳一气循环往来之运动,它除崩劲之外,还要压劲、裹劲、扑劲、抖劲、踏劲等,常要求一劲之中又须含有顶、拧、磨、翻、蹬、猛、顺、透八种混合劲,而这些混合劲须一种种、一层层单独练起来,有些劲力则非经名家高手的口授身教而不能得,故形意拳前辈常有“练拳容易,找劲难”之说。崩拳的劲力,最大的特点,就是崩劲。它是采用先蓄而后发,先松而后紧,当接近对方寸余距离时,猝然发出的一种最猛、最凶、最狠的劲力。
李青这一击半步崩拳的狠辣,便在刚刚那一下中便体现的淋漓精致。
叶潇调整好状态,重新摆起了拳架。
吃了亏,得认。然后立马找回场子来。
李青活动了一下手腕笑道:“你的体魄比一般的练家子好了太多啊,怎么练的。”
叶潇笑了笑:“都是刀头上滚出来的庄稼把式,比不上你刚才的宗师气度。”
李青哈哈笑道:“屁的宗师气度,再好的功夫,杀不了人也都是花架子,说实话,跟你这种真正见过血,还是见过不少血的武夫斗战,比跟那些温室的花朵切磋来的有意思多了。”
叶潇扭了扭脖子道:“那接下来你可要小心了,我得把场子找回来。”
“尽管放马过来。”
叶潇立马横刀,欺身到李青的深身前,拳劲带着风压朝着李青砸了过去。
怪异的是,叶潇这一拳,明明是击在李青的中门,却让李青的整个上半身都感受到了非凡的压迫感。
八极拳——十字劲。
在九龙城寨打完擂台战之后,哪一位八极拳的老师傅将平生所悟尽数传给了叶潇,叶潇本就是数次大生大死之间走过的斗士,领悟的自然也快。
所以这一次技击之间的较量,叶潇倒并没有就怕了李青。
要说四万年后尸山血海滚出来的战士干不过四万年前天下承平的武人,而且这种事情还发生在叶潇身上,叶潇那是一万个不答应的。
不给李青任何喘息的机会,既然叶潇已经强攻,就进攻到底。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这个乾坤究竟是怎么个定法,叶潇今天便要让李青好好看一看。
民国武术家李书文八极拳谱曰:夫人之生也,万事劳其形,百感困其志,无时无刻不处于天地万物困扰之中。先天所赋有限,苟非后天以补先天俾获得坚强之体魄,方能战胜世物之困扰,御侮以图存。八极拳者正为此而作也。此拳将健身与技击熔为一炉,顺会先天自然之能,对人之精神与肉体并练,内脏与外躯兼修,使全躯内部循环、神经、消化、排泄、呼吸诸系统及躯干筋骨,经过锻炼更加坚强于协调一致,不独为技术,亦是众生其延年益寿之良方也。
拳名八极者,乃取拳中八大招之出手起脚无所不用其极也。行拳心内存八意,外具八形,劲发八面。八意者,即警、慌、狠、毒、猛、烈、神、急也。八形者,即龙、虎、熊、猴、燕、犬、鹰、鹑也。八面者,八方也。内存八意方可先机制胜,外具八形始堪进退。应敌身体中正,劲发八面,不偏一隅,方能稳重厚实建立而博人。八意、八形、劲发八面均以“极”字为宗旨,此拳名之所由来也。本拳又名开门子拳者,盖取应敌进招均不离硬开之意也。
人之全身内外乃完整之体,体内动必形于外,体动必发于内,意动形随,气动血行,骨顺筋直,气到力发,怒形于色,喜形于面。呼气则胸缩,吸气则胸张,一肢动百骸随,一处形百处静,一极动百极响应。五脏动于内,四肢全躯必形于外,此自然之理也。故八极拳每一出手起脚,必将八极治为一气,形神合一,以意使气,以气活血,论呼吸讲含胸拔背、松肩松胯、气贯丹田者,均为求内外协调也。此不仅为技击之需要,亦为健身所必由之路也。练习此拳必须明主寄办三节,知根叶,通劲路,晓三催。心为元帅,本全躯动作之主宰;眼为先锋,乃通观四路所必需;脚是战马,专主运行;手是兵车,为技击之主将。要眼领意动,步随手准。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头为叶,身为枝,足为根。八极拳者乃一步拳也,全在骑马一步,无马步则身为虚,故练拳则先自站骑马桩始,所以先固腿也。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拳为叶。劲由肩发,经手达于手指。下身腿为根,膝为枝,劲自腿(胯)催出,经膝达于脚趾。腰为囊专主变化,以腰带动四肢,以下盘稳固为主。双足要落实,尾阎要中正,松肩下气,气贯丹田是稳固下盘之要旨。足踏偏为实,身侧为定,下盘不固,则步伐虚浮,上重下轻,发招无力,势必偏重,一动则跌。三催者即手催、身催、步催也。
力必出于自然又贵于沉实厚重,活泼虚灵,如是方能运使自然,得心应手。忌用强力僵力,所谓自然之力者,并非全不用力,乃一顺先天自然之能,循序渐进,以求各部之协调一致也。要以气为主,气顺则灵,气逆则滞,故气顺为发自然力之第一要义。气有呼有吸,力有吞有吐,形有屈有伸。吸为吞为含蓄为屈,呼为吐。为松放为伸。吞吐是否中式外于形,内存于气,用气要内七外三,下贯丹。田。胸腹松静则力足,肩胯松放则力强。吸过深则缓,呼过度则蓄迟。善呼吸方能有吞有吐,有含蓄有松放方能伸屈自如。吞若吸铁不见形而劲已含蓄,吐似放箭势已止而力仍前贯。掌如瓦扰而力注掌根,出手要运使腋力,臂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步促、身要通、胯要催、肩要松、气要下,掌法歌曰:气自丹田出,全力注掌心,要按实始用力,吐气需开声,椎宜朝上起,紧逼短马镫,三字沾、按、吐、全凭十天星。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