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荣帮林长年说话:“谢公且放宽心,淮安如今的现状确实是经过了粉饰,但此地也算不上‘败絮其中’。”
“辛致知任淮安知府这几年,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广兴教化,还与绅士筹建义仓和善堂,使百姓免于饥寒交迫而知礼义。谢公若不信,可以去城外衙役士绅监视不到的地方,走走看看。”
“自然!”
看着他倔哒哒回房间的背影,林长年笑道:“正如皇后所说,谢公真是朝廷的珍宝。”
韩书荣明白,虽然当着圣人,林长年明确不赞同谢傅瞻,但即便被谢傅瞻怼了,他还是向着同乡谢傅瞻。拉出皇后来为谢傅瞻辩护,不过是怕他对谢傅瞻不满,乃至记恨在心,蓄意报复。
韩书荣说:“日后淮安知府知晓今日事,想必会非常感谢林公。”辛致知一定会知道的,林长年又在官场结了善缘。
林长年倒不全是为了结善缘,他为官处世乃至用人的理念与谢傅瞻不同:辛致知不是昏官庸官,更不是贪官赃官,只是也不超脱,不清高,会奉承上官。
官场上这样的人太多了,难道都清除吗?那要用什么样的人?
若只因为迎驾用力过度,就弹劾使其革职,难道要让奉行“无为”的人来接任吗?
第二日,小皇帝用罢早膳,召来任长宗:“朕想去集市上玩玩,你安排人便装护驾。”
任长宗低头:“圣人容禀,淮安知府命人连夜叩响商户家门,命他们开门营业,衙役皂吏出城走亲访友,让他们进城,还把借宿在河神庙的人赶出城去。圣人此刻去街上,只怕看到的都是他们精心准备好的。”
小皇帝勃然大怒:“什么!朕南巡为的是体察民情,增长见识,不是为了看太平盛世,更不愿意使百姓劳碌仓惶。这个辛致知,置朕于不仁不义之地。宣韩书荣,不,宣林长年!”
林长年听完任长宗的叙述,心里叹息,神仙难救该死鬼啊!
这个辛致知怎么这么有信心,认为自己造的盆景能糊弄圣人,他是不知道銮仪卫的名号吗?原本以为是个不错的,现在看来,有点儿蠢得不可救药了。
小皇帝老气横秋地负手:“林爱卿,此事你怎么看?”
林长年行礼:“皇后曾说,人间烟火气最能暖人心,集市集中展现一个地方的风物人情,原本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如今已经失了本来滋味,不值得去看。臣以为圣人不妨去府学,看看本地的教化。”
避重就轻,没有对辛致知的行为作出小皇帝期待的评价,但开口先提钱明月,小皇帝又被他带跑了,没有一点儿不满:“好,你跟朕一起去。”
最终,林长年劝他带上韩书荣和谢傅瞻、杜阳铭,仪仗逶迤出行宫。
辛致知有些慌:“什么?圣驾出宫了,还没说去哪里?不是说圣人爱便服出行吗?”
幕僚安慰说:“明公莫担忧,一则有谢通政等人劝谏,恐怕圣人不能随心所欲。二则对圣人来说,仪仗出行才是常事,不必惊讶。”
“可不知道圣人去了哪里,我们该怎么办?”
“在下建议大人什么都不要做,既然圣人不想让地方官跟着,我们就不跟着。”
辛致知斜了他一眼:“最近事务繁多,远山累坏了吧。”
幕僚感觉自己人格受到了侮辱,他竟然以为自己是累了不想干活推脱!忍住拂袖离去的冲动,把麻烦踢了出去:“明公不妨与布政使大人商议一下。”
江苏布政使一见辛致知,就厉声呵斥:“本官不是跟你说了吗?不要揣摩圣意乱作为,你全当耳旁风,昨夜还是布置了那么多!本官都能听说,你觉得圣人会不知道吗?你当銮仪卫是摆设吗?”
辛致知离开京城已久,把銮仪卫的威名抛之脑后了,此刻,被布政使点醒,后背出了一身冷汗,两股战战:“这,这,这该怎么办?”
早不与本官商量,如今已经酿成大错,他能有什么办法。布政使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把那些安排都撤了,你的改过自新,圣人会知道的。”
辛致知唯唯诺诺应下。
淮安府学在城南,得知帝王仪仗可能路过这里,师生就在道路两旁列队。远远看到仪仗,就跪下行礼,待到仪仗近前,就高呼万岁。
他们没想到,仪仗不是路过这里,而是到这里来。
龙辇上下来少年天子,跪着的人能看到他赭黄色的衣摆和皂靴。
府学的师生激动极了:天子来了!圣人他驾幸书院了!书院从此成了圣迹,他们也沾了圣气,变得与众不同了。
林长年绕过仪仗,找到一个年长的主事,提醒说:“还不快开正门!”难道让天子走偏门不成?
众人才如梦初醒,慌忙去开门。
小皇帝闲适地抬头打量这府学,正门上面悬挂着黄铜大字“淮安府学”,大门两侧的楹联上写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小皇帝皱眉:“说什么事事关心,不过是认为天下事没有自己不该管的,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没有什么管不了的。什么事都想插嘴插手插足,到头来自己的事情没做好,又乱插手把别人的事情管坏了。”
“把这破对联改了,人只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别管别人的闲事情。”
淮安府学的提学博士忙应下:“是,圣人英明,臣这就命人去改。”
从正门走进去,首先是文庙,主侧殿分别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和七十二贤人画像。
小皇帝走进去,左看右看,总觉得哪里不对:“哎,你们不觉得哪里奇怪吗?”
林长年正想开口,谢傅瞻说:“圣像前点着香炉,供着糕点瓜果和牺牲,跟愚夫愚妇供佛和供天地鬼神没什么区别。”
韩书荣说:“圣人,自宋以来,三教融合,儒释道皆上香。”
小皇帝转头问林长年:“儒家也有上香之礼?”
林长年说:“上香之礼,早于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周文王升烟祭天,便是上香的由来。文王做《易》,《易》衍生出儒道,故而两家都有上香祭祀的仪式。后有佛教和道教,也用上香祭祀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