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姿既妩媚动人,又不低俗下流。既端庄又不失俏皮。
关山苍苍,云水茫茫,国风浩荡,源远流长。一曲极尽明朝特色的舞蹈,让大家看得是如痴如醉。
随着舞姬的歌舞,整个宴会到达了高潮。在场官员商贾放浪形骸,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
日暮苍山霞飞万道,太阳恋恋不舍的还是下了山。
宴会很快结束,使道李正宇说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久陪戚金,便命李商李应去安排馆驿让戚金冯子明等人下榻,又让金立恩和李闽浩去安排酒肉犒劳戚家军队伍,李正宇自己则在侍女的搀扶下返回后房休息。
星洲馆驿门外
使道李正宇二公子李应微微拱手说道:“戚大人,在下家中还有要事,恕不远送,望戚大人恕罪。”
“好说,好说,李公子只管去忙。”戚金缚手而立,脸上挂着不知名的表情。
李应说罢转身离开,戚金冯子明等人看着李应远去的背影,戚金说:“你现在此地别动,我去买几斤橘子。”咳咳!串台了!(这个是梗,不懂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戚金、王如龙、冯子明、戚忠义等四人进入译馆。
“行事进退有度,说话密不透风。这位二公子不简单啊。传言不可信啊!”戚忠义摸着自己下巴的胡茬,眼神捉摸不定。又转头对王如龙说道:“老王,你们夜不收的情报可搞得不怎么样嘛?”
王如龙紧咬腮帮子。摸了摸鼻子,:“谁能想到这小子藏的这么深。”说完又紧皱眉头,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跟别人说话“那他藏了这么久干嘛现在又不装了呢?”
戚金食指蜷缩有节律的一下接着一下敲着桌子。发出当,当,当的声音。回想着有关历史,结合现有的情况戚金大概猜到使道李正宇为什么将次子李应交给自己了!
现在是宣祖执政,在倭国进攻朝鲜期间,李珲是朝鲜国王宣祖李昖的次子,知书达理、品行端正,又有着不属于他的野心,李辉知兵法韬略,晓微言大义。善于用兵,在抗倭战争中整个朝鲜大溃败时,唯一还能跟倭国军队周旋的朝鲜将领之一。
因此深得李昖喜爱,壬辰战争爆发之际便被李昖封为世子,但对于坚持“立嫡立长”的宗主国明朝来说这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所以李珲的世子地位从未得到承认。宣祖李昖的侄子又和西人党蠢蠢欲动,暗中支持长子,长子且嫡且长天然占据的优势。
所以戚金猜测极有可能李珲是想将手伸到军队。星洲使道李正宇是次子李珲的舅舅,是天然的盟友,正好此时戚家军驻扎在星州。戚家军的战斗力举世瞩皆知。借此将使道李正宇的次子安排在戚家军中,招收朝鲜本地士卒,借鸡生蛋,利用戚家军严苛的军法锻炼军队。成则有一只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军队,败则也可将责任推给戚家军。
戚金还推测使道李正宇未必没有将次子托付给戚金,以避险的原因。世家大族历来如此。
这一手玩的最六的当属三国时期的诸葛家,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其兄长诸葛瑾也在为吴国尽心尽力。甚至还有诸葛家的人在魏国献言献策。无论三国哪家统一得天下,诸葛家都将屹立不倒。可谓是狡兔三窟。
戚金忽然停下了敲击桌子的动作。冯子明等三人看向戚金,“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如何带军队呢?”
“将爷您还真打算带着他呀?”冯子明满脸惊讶,瞪大了眼睛,脸上的横肉都跟着颤抖!
“上次商人李闽浩的儿子不是也要跟着我们嘛!”戚金的脸上露出笑容,只是笑容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感觉。
最先反应过来的戚忠义嘿嘿的笑了起来,一竖起大拇指“将爷这招高啊!”
冯子明瞪着疑惑的眼睛,一副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好的样子!追问道:“秀才,到底啥意思?”因为戚忠义在军中喜好读书,军中的大老粗看不惯他,就讥讽他怎么不考个秀才,久而久之秀才就变成了戚忠义的外号。冯子明看到戚忠义笑而不语,又转头看向佐击王如龙“老王,你懂了没?”
佐击王如龙倒也诚恳“滚蛋,老子肚子里有几斤墨水,娘希匹的,你还不知道?”挥了挥手颇为嫌弃,“就知道问,听将爷的就行了!”
几人听完哈哈大笑。
笑完之余,戚金忽然想起郭国安来,便问冯子明道:“那个郭国安现在在哪里?”
“他现在在军营呢,正看守倭国的降卒呢。”冯子明虽莽但心细。早就知道戚金会有次一问,顿了顿又说道:“将爷,这个郭国安还真他娘的是条汉子,一把环首大刀耍的是虎虎生风啊!他的刀杀了不下二十个倭寇啊!刀都卷刃了!”
佐击王如龙嘿嘿一笑“你现在还会说虎虎生风了。”
“滚你娘个蛋,娘希匹的,不许老子上进啊?”冯子明涨红了脸。
“可惜啊,他是个锦衣卫!”戚忠义的声音响起,顿时让两人都闭上了嘴,锦衣卫啊,臭名昭著啊。
“就先让他在军营里吧,等待朝廷的军令,对他在行处置。”戚金开口就将此事定了调子。
说完几人各自都休息了。一夜无话。
北京紫禁城东部的这片建筑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在大明朝叫做文渊阁。房子虽然小,但是却可以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
因为明朝的内阁就设在这里。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
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内阁制度极大地增加了大明王朝办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