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晋室内乱——申生自杀和诸公子出逃
太子申生在自己的封邑曲沃避难,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有人劝他道:“太子啊,罪过又不是您犯下的,是骊姬下毒陷害您,您怎么不去为自己申辩呢?您是国君的儿子,他必定会调查清楚为您昭雪的。”太子摇摇头:“不行啊,君父深爱着骊姬,若没有她,君父将会住也住不安乐、食也食不饱饭。我若为自己申辩,真相一旦查明,骊姬就会获罪;我君父已经老了,他知道骊姬有罪会很伤心的,而我让父亲伤心,自己也会不快乐的。”于是那人又进言道:“既然这样,那不如离开晋国吧?”申生说道:“这也不行,我走了虽然能解脱罪责,但这件事的责任就会落到君父身上,大家会认为是我在怨恨君父了。暴露父亲的罪恶,让天下诸侯耻笑,我还能逃到哪里去呢?内不见容于父母,外不见容于诸侯,这是双重的困厄啊。背弃国君解脱罪责,是为了逃避一死。我听说:‘仁爱的人不怨恨国君,睿智的人不内外交困,勇敢的人不逃避死亡。’如果罪名不能解脱,那么逃走必然会使它加重。逃走而使罪名加重,这是不明智;逃避死亡而怨恨国君,这是不仁德;有罪名而不敢去死,这是不勇敢。既然逃走会加深父子之间的怨恨,罪恶也不能再加重,死亡又不可避免,那我就静静地待在这里等待命运的发落吧!”说完眼角噙着眼泪,哽咽不止,左右人也都哭泣,莫能仰视。
这时候骊姬这个女人前来曲沃,她穿着一身缟白的衣服,仿佛前来奔丧似的。她见到申生,对这位落魄的太子哭诉道:“申生!亏我以前还对你有好感,没想到你连父亲都忍心谋害,像你这样的人还会爱自己的国人吗?忍心谋害父亲却还希望博取国人的好感而受拥戴,谁还能对你这种人有好感呢?想通过杀害父亲来为国人谋利,谁还会相信你的花言巧语呢?你所做的都是百姓憎恶的,像你这样的人还能活得长久吗?”说完愤愤而去,留下申生呆立在那里一脸怅然。申生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耻辱,于是在骊姬走后,心灰意冷、陷入深深绝望的他徘徊在曲沃的宗庙里,外面的天空是多么蔚蓝,然而却接纳不了他,脚下的大地是多么宽广,然而却容不下他驻足;他仿佛天地间的一颗弃子,显得那么孤独无助。他对着宗庙里先祖的牌位进行祷告,以表白自己的无罪,然后无奈地以一条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可悲可叹的生命——当大家发现他时,这位可怜的太子已自缢于宗庙之中,这件事发生在晋献公二十一年十二月戊申日。申生临死前,派他的家臣猛足去找狐突,对这位国君的老丈人说道:“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老人家的劝告,以至于沦落到今天要死的地步。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但就算这样,我还惦记着我的君父,他已经老了,国家又多灾多难,您老人家要不出来辅佐他,我们的国君该怎么办啊?您老人家如果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申生就算是受到您的恩赐才死的,这样死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了!”狐突听完,泪流满面,他望天拜了两拜说道:“突定不辜负太子的厚望,我当尽力辅佐国君,以回报太子今日之所托!”申生死后,他的谥号被定为共君,共就是恭,既过能改曰恭。
国人哀悼太子申生无辜横死,痛恨那生造谗言、搬弄是非的小人,他们唱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采黄药啊采黄药,首阳山顶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轻信那一套。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采苦菜啊采苦菜,首阳山脚遍地找。有人专爱造谣言,切勿跟随他一道。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采芜菁啊采芜菁,首阳东麓遍地找。有人最爱说假话,切勿信从随他跑。别信它呀别信它,流言蜚语不可靠。有人专爱造谣言,到头什么能捞到?)”这就是《诗经?唐风》里的《采苓》,此诗至今读来,仍有警示作用,当戒之慎之。
太子申生死后,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从各自封邑前来朝见国君,这时候有人告诉骊姬道:“小君啊(国君夫人尊称为小君),重耳和夷吾怨恨您谮杀太子申生,这次来朝见国君定是要来告发您了!您一定要做好准备!”骊姬很惊惧,于是连忙找到献公,对他进谗言道:“君啊,共君(申生)在祭品里下毒药,这件事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是知道的!”两位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很害怕,于是马上逃回各自的封邑:重耳逃回蒲邑,夷吾逃回屈邑,关上城门,派兵防守,做好了武装固守的准备。关于蒲邑、屈邑这两座城池,当初晋献公曾派大司空士蒍来这两处地方为公子筑城,结果不小心在城墙里放入了木柴,夷吾很生气,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献公派人去责备士蒍,士蒍顿首答道:“臣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然会随之到来;没有兵患却要筑城,国内的敌人必然据作守卫之用。既然最终要被敌人用来作为防守之用,那筑城的时候还要小心干什么呢?担任官职而不接受命令,这是不敬;巩固敌人用来防守的地方,这是不忠。没有忠和敬,还拿什么来事奉国君呢?《诗》上说:‘心怀德行国安宁,大宗嫡子是城墙。(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国君您只要修持德行并巩固宗子的地位就好了,还有哪个城墙能比这个坚固呢?三年以后就要用兵了,还哪里用得着谨慎呢?”这位先知先觉的士蒍说完,一边告退一边意味深长地唱道:“狐皮大衣蓬松松,一国三个主人翁,我要找谁来适从?(狐裘龙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果然,现在这两座城变成两位公子用来防备国君的地方了。
晋献公听闻两位公子不辞而别、擅自逃回封邑,大怒,认为他们确实与申生有串通,这下子是要谋反了。于是在献公二十二年春天,晋献公派太监勃鞮率兵讨伐公子重耳的封地蒲邑。勃鞮,字伯楚,所以又叫阉楚,由于当时宦官叫做寺人,所以也被称为寺人披(“披”可能是“勃鞮”的合音)。当寺人披的军队来到蒲邑进行攻打的时候,有人对重耳说道:“公子啊,寺人披的军队已来到城下猛烈攻打,请问我们应该怎么办?”重耳说道:“这是君父的命令,不能抵抗。”于是宣告众人:“谁敢抵抗谁就是我的敌人!”于是任由城破,寺人披率领士兵冲入城中、四处搜捕,准备追杀重耳,重耳惊惧,慌忙逃窜,最后被迫退守到城墙的一角,打算翻墙逃走,寺人披率兵追来,对他吼道:“重耳,国君命令你赶快自杀!”重耳不允——同样是面对困境,申生选择了自杀,而重耳坚持活了下来,最终成就霸业,两人高下立判;重耳可能练过轻功,对自己的翻墙技术很有自信,而那个寺人披可能也练过“葵花宝典”,身手敏捷,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就扯住了重耳的衣袖,一刀将它砍了下来;而重耳总算命大,最终挣脱了寺人披,得以顺利逃出蒲邑。
这位公子重耳长得相貌堂堂,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一种人君的风范,他的名字“重耳”,是指古代卿士所乘的车箱前左右有伸出弯木(车耳)可供倚攀的车子,也叫“重较”,卿士是周王的执政大臣,在诸侯中的地位很高,可见晋献公对这位儿子寄予的厚望。重耳来到了柏谷这个地方,他决定占卜以确定是要逃奔齐国还是楚国。跟随重耳一起流亡的狐偃说道:“公子啊,不用占卜了。齐、楚这两个国家离晋国都很远,而且奢望很大,不能在困厄的时候去投奔它们。道路遥远难以抵达,奢望很大又难以投靠,我们在困厄的时候去投奔它们的话肯定会后悔的。令我们困厄而又后悔的国家,不能指望在投奔后得到帮助。按照我的想法,还是去投奔翟国吧!翟国靠近晋国,但与晋国没有交往,而且这个国家愚昧落后,和周围的戎狄国家结怨甚多,投奔它很容易到达。翟国与晋国不交往正好便利于我们隐蔽下来,而与邻国结怨多则可以使我们与它共担忧患。现在我们如果能在翟国获得休整并为它分忧,从这里静观晋国政局的变化,并且密切注视诸侯国的行动,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我们办不成的。”这个狐偃是狐突的儿子,他是重耳的舅舅,字子犯,所以也叫舅犯,他之所以提出投奔翟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翟国是他的母国。重耳听完点点头:“好啊,舅,你说的很对,我就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一行人便前往投奔翟国。
与此同时,晋献公派人攻打公子夷吾的屈邑,但是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不能攻下,于是在第二年,献公派大夫贾华等人率师再次讨伐屈邑,这一次屈邑大败,城守不住,公子夷吾和屈人订立盟约,准备流亡。他对手下人说道:“我哥哥重耳现在在翟国,我们何不也跟着他流亡到那里去呢?”他的老师郤芮不同意:“不行。你比他后出逃,却和他流亡在同一个国家,这样难免就有同流合污之罪了。而且你和他同出同入、一同生活也很难,你们住在一起却性格不合、各怀心思,这样不是好事,依我看,还不如投奔梁国。梁国接近秦国,而秦国又和我们国君关系亲近(秦穆公是晋献公的女婿)。我们的国君年已老迈,你去梁国,骊姬必然害怕,必定会以为我们会求援于秦国。由于我们在梁国可以依靠秦的庇护而存活下来,她必定很后悔,这样我们就有免罪的可能了。”这个郤芮,是郤豹的儿子,因为被封在冀邑,所以也被称为冀芮。公子夷吾长得也一表人才,但他的性格相比于他哥哥重耳则多了几分阴险。夷吾同意了郤芮的意见,于是一行人便流亡到了梁国。
骊姬这个坏女人为了一己私利,害死了太子申生,又逼走了重耳和夷吾二位公子,并使晋献公尽数驱逐了所有的公子,她的儿子奚齐,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储君。她又让国君制定法令,不准诸公子再回国,并在神前赌咒,从此除了国君的继承人,其他诸公子一律不准留在国内,也就是所谓的“无畜群公子”,从此晋国“国无公族焉”,为后来的卿大夫家族崛起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