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么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国春秋 > 卅四 秦国复仇:秦晋彭衙之战和穆公雪耻

卅四 秦国复仇:秦晋彭衙之战和穆公雪耻(1 / 1)

第三十四章秦国复仇——秦晋彭衙之战和穆公雪耻且说崤之战秦国战败,全军覆没,三帅被晋人俘虏后又归还,这是秦国的一次莫大耻辱;秦国的大夫和左右侍臣都劝秦穆公将主将孟明视杀掉,认为这次战败是孟明视的罪过,必须将他杀死以正国法。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次战败最大的过错在于秦穆公的固执己见、贪婪自私,只不过不好处罚国君,所以只能拿主将孟明视来当替罪羊,这样才能告慰战死将士们的亡魂。

但是秦穆公这位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的贤明君主没有听从大家的意见,他非常自责地说道:“这次战败,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周芮良夫的诗说道:‘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复俾我悖。(大风一路呼呼吹,贪婪之人败善类。好听的话就应对,诵典之言就装醉。贤良之臣不任用,反而把我当狂悖。)’这是因为贪婪的缘故,说的就是我啊!实在是因为我的贪婪而祸害了夫子,夫子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秦穆公没有惩罚孟明视,而是让他重新执政。

秦穆公为了反思己过,还作了一篇誓命,以告群臣,这篇誓命后来被收录在《尚书》里,这就是著名的《秦誓》。

在这篇《秦誓》中,穆公首先引用古人的话,说人要总是随心所欲,就会出现问题(

“民讫自若是多盘”),责备别人不难,但是受到别人责备却能从谏如流就很难了。

这是在反省自己过于贪婪,随心所欲,对于蹇叔的劝谏不但不听从反而横加责备。

接着穆公认为要

“猷询兹黄发”、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就是认为要多听从年老之臣的意见,他们虽然体力衰弱,但是阅历丰富、深谋远虑,是值得亲近听从的;而那些健壮勇敢的武士,虽然射箭和驾车的本领高超,还是不能过于依赖(

“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这就是要多听取持重老臣的意见,而不能单纯依靠武力。

然后他又责备自己亲近像杞子这类花言巧语、善于迷惑君子的小人(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接着,秦穆公说出自己心目中所认为的值得亲近的良臣,认为,如果有这么一个人,诚实专一而没有别的本领,但是心胸宽广,能够宽容待人,这样的人是值得任用的(

“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别人有本领,就像自己有本领一样,别人有才德,他从内心里喜欢,而不只是口中称赞(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如此宽容大度的人,是对子孙后代有利的。

而反观一个人,如果别人有本领,他感到妒忌而厌恶,别人有才德,他就拼命阻扰使这个人的意见不能上达君主(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这种不能容人的人,是不利于子孙后代而且会危害国家的。

所以穆公最后总结道,国家的动荡不安,往往是由于所任一人之不贤造成的,而国家的繁荣安宁,也往往是由于所任一人之善良得当而造就的(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用贤则荣,背贤则危,这是秦穆公对此次战败教训的反思和告诫,并表明将痛改前过、任用贤人的心志。

这便是《秦誓》,秦穆公反思崤战战败而誓众以自省之辞,对现今之人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秦穆公三十五年,即晋襄公三年的春天,秦穆公命孟明视率师讨伐晋国,以报崤之战战败的耻辱,晋襄公出兵抵御,先且居统帅中军,老臣赵衰作为副将,王官无地担任御戎,狐鞫居为车右。

这个狐鞫居是狐毛的儿子,食邑在续,谥号

“简”,所以也叫续简伯。二月初七甲子日,秦晋双方在彭衙这个地方交战,秦军再一次战败,因为孟明视当初被释放回国的时候曾经说过要回来拜谢晋君的恩赐,所以晋人讥称此次战役的秦军为

“拜赐之师”。且说当初箕之战的时候,战前选择车右,结果中军将先轸把那个曾经在襄公面前表现勇猛的狼瞫废黜了,而让狐鞫居担任车右。

狼瞫没能当上车右,很愤怒,他的朋友说道:“为什么不去死?”狼瞫回答说:“我还没有找到适合死的地方(‘未获死所’)。”他的这个朋友是个意气用事的人,好为哥们打抱不平,于是拉着狼瞫的手说道:“我和你一起发难!”狼瞫知道他这话的意思,连忙制止道:“不可。《周志》上说:‘如果为了显示勇敢就杀害在上的人,这样死后是不能进入明堂的。(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死而不合于道义,这不是勇敢,为国家所用而死才叫做勇敢。我因为勇敢而求为车右,没有勇敢而被废黜,这也是合理的。如果说上面的人不了解我,废黜我而证明是恰当的,那么就是了解我了。你姑且等着吧!”于是在彭衙之战的时候,等到摆好了阵势,狼瞫觉得适合死的时机到了,于是为了向国人证明自己的勇敢,他率领着属下士兵疯也似地驰入秦军阵中,勇猛作战,把满腔的愤怒发泄在敌人身上,最终以身殉国。

晋国人被他的勇敢所激励,于是跟着冲上去,把秦军打得大败。《左传》认为狼瞫由于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君子了,因为《诗经?小雅?巧言》上说:“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果发怒,祸乱就可以很快止息。)”《诗经?大雅?皇矣》上说:“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文王勃然大怒,于是整顿军队。)”发怒不去作乱,反而用来打仗,可以说是君子了(

“怒不作乱,而以从师,可谓君子矣”)。这便是春秋时代的君子,既讲礼又勇敢,有一套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颇有点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真是令人倾慕啊!

秦国彭衙之役再次战败,但秦穆公还是没有惩罚孟明视,依旧任用他,孟明视很感激,于是进一步修明政事,对民众施以优厚的待遇,以回报穆公。

在彭衙之战中荣升中军佐的晋国执政赵衰听闻秦人战败后的励精图治,颇为感慨,于是这位晋国老臣意味深长地对诸大夫告诫道:“秦国军队如果再次前来,一定要避开它。他们因为战败害怕而进一步修明了德行,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抵挡的。《诗》上说:‘感念你的祖先,修持自身的德行。(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孟明视感念到了。感念德行而努力不懈,难道还可以敌挡吗?”这位资深老臣赵成子的预见还是很准确的,他当年跟随文公流亡过秦国,与秦穆公、孟明视等人算是老相识了,对他们的为人是很了解的,秦国经过战败而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一年后,秦军将会再次前来,而那时将会是他们同仇敌忾而洗雪耻辱的时候了。

且说晋国因为鲁国新任国君鲁文公不来朝见而派人前往责问,鲁文公很害怕,于是赶紧前往晋国。

晋襄公三年的四月十三己巳日(《春秋经》为三月乙巳日),晋国让阳处父与鲁文公会盟,卿大夫与公侯会盟属于违礼,晋国这样做是为了故意羞辱鲁国,贬低他的地位。

鲁国史书《春秋》因为晋国非礼,因此在记载这一段的时候,故意把阳处父的族名去掉,以贬低他的地位,表示这个非礼的家伙不是

“卿”,而是

“贱人”,所以记载为

“及晋处父盟”。这里称

“晋处父”而不直接贬称为

“晋人”,是为了故意强调阳处父的

“恶名”,以表示厌恶;而鲁国以侯爵的身份与对方的卿大夫盟,也属于非礼,将主语

“公”省去不提,则相当于是在表示与阳处父盟的是鲁国的

“贱人”(贱人不书名,在作为主语记载的时候可省去),这样一来就把阳处父一并贬损了,更加强调了他的

“贱人”身份,而这样记载就相当于在说鲁国是

“以微人敌微人”,不会吃亏,也符合于礼,用于鄙视晋国的以卿盟公侯的

“非礼”,其实这只不过是鲁国史官耍的文字游戏而已。鲁文公作为公侯而与卿大夫盟,《春秋》讳言其事,所以故意把

“公如晋”这件事隐去不提,因此《春秋》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把它简单地写成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既贬损晋卿,又为鲁侯隐讳,这就是春秋笔法。

鲁文公还未回到鲁国,守国的正卿公孙敖即孟穆伯便代表鲁国于六月与宋成公、陈共公、郑穆公和晋国的司空士縠在郑国的垂陇这个地方会盟。

士縠是士蒍的儿子,担任司空,这次会盟是由于晋国声讨卫国伐晋的罪责的缘故(还记得吗,襄公二年,晋国以卫国无礼而出兵讨伐,后来卫国听从陈国的建议又反过来攻打晋国,晋国因此而声讨卫国的罪责)。

陈共公按照他之前的许诺为卫侯向晋国求和,为了讨好晋国,还将卫大夫孔达拘捕了。

士縠作为司空而能代表霸主晋国出盟诸侯、接受卫国的讲和,他的出色外交表现赢得了鲁国的赞许,因此《春秋》记载这次会盟的时候,特别书下了他的名氏

“士縠”,以称赞他虽为司空,不是卿,却能胜任卿事。这一年冬天,晋国中军将先且居联合宋国的公子成、陈国的辕选、郑国的公子归生率兵讨伐秦国,以报复秦国彭衙之役前来攻打之仇;秦国面对着晋国及其联军的攻势,又一次失败了,晋国攻取了秦国的汪邑,一直打到了彭衙然后才回去。

秦国对晋国屡战屡败,真是莫大的耻辱啊!要是换成别的君主,可能一蹶不振了,但秦穆公没有气馁,这位伟大的君主誓要报仇,以雪前耻,于是在第二年,即秦穆公三十六年、晋襄公四年的夏天,秦穆公亲自率领着同仇敌忾的秦军,再次踏上了征伐晋国的征程,开启了复仇之旅。

等到这支复仇之师渡过黄河后,下令烧掉了所有的渡船,与众人发誓说:“此次若不能雪耻,就再也不回去了!”全军上下同仇敌忾,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激荡在每个将士的心中。

成语

“济河焚舟”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秦末的项羽在巨鹿之战的时候破釜沉舟,以示必死之心,但是做出此类壮举的第一人却是他的死对头秦人的祖先。

秦军在济河焚舟后,没了退路,于是在先锋孟明视的率领下,人人奋勇,一路势如破竹,攻取了晋国的王官,一直打到了晋国绛都的郊外。

晋国人面对着这支眼中闪烁着复仇火焰的秦军,竟然吓得不敢出战,于是秦穆公率着众人从茅津渡过黄河,来到了崤谷这块当年秦军惨败的地方,将散落于各处的当年崤之战战死的秦军士兵的尸骨收敛起来,埋在一个坟堆里,即

“封尸”,秦穆公穿上丧服,亲自为他们发丧,哭了三天,众军士无不人人哀恸,此情此景,纵使铁石心肠之人见了也无不垂泪。

秦穆公终于取得了伐晋之战的胜利,一雪了前耻,于是率领着军队回去。

这次战役秦穆公纯粹是为了报仇雪耻,因此此战之后,审时度势的他放弃了东进的策略,而把目光转向了西方。

于是在秦穆公三十七年,穆公采用由余的计策讨伐戎王,兼并了西戎十二个国家,秦穆公的祖先秦襄公曾经与周平王有过约定

“西戎无道,侵夺我宗周的岐山、丰水地区,秦国如能进攻并赶走西戎,所攻下来的那些地区就归秦国所有(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于是秦国大大扩展了土地,开地千里,称霸了西戎。

周襄王为了表彰秦穆公的功绩,派召公过赐给他金鼓以表示祝贺,承认了他西方霸主的地位,这便是秦穆公霸西戎的故事。

《左传》认为穆公能称霸西戎,是由于任用了孟明视等贤臣。君子认为,秦穆公作为国君,举拔人才考虑全面(

“举人之周”),不以一恶弃其善,任用人才专一无二(

“与人之壹”),即用人不疑;孟明视作为臣子,努力不懈,能够因有所戒惧而反省;子桑(即公孙枝)为人忠诚,有知人之明,能够推举善人(孟明视为子桑所推举)。

《左传》引用《诗经?召南?采蘩》的句子:“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认为秦穆公就是这样的,因为白蘩渺小,尚且被采来供公侯祭祀之用,这是在比喻穆公不遗小善。

又引用《诗经?大雅?烝民》的句子:“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日夜努力不懈怠,以事奉在上的一人。)”认为说的就是孟明视这样的人。

又引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的句子:“诒厥孙谋,以燕翼子。(为子孙做好谋划,用安定庇荫后代。)”认为子桑这种有举善之谋的人就是这样的。

这就是《左传》对穆公君臣的评价,如此君明而臣贤,还能不成就一番霸业吗?

最新小说: 三国美色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霓裳铁衣 公主万福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 我的女友是诡异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催昭嫁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