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班么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国春秋 > 卌二 风云激荡:楚庄王灭庸和晋讨宋罪

卌二 风云激荡:楚庄王灭庸和晋讨宋罪(1 / 1)

第四十二章风云激荡——楚庄王灭庸和晋讨宋罪

晋灵公十年也就是楚庄王三年,这时候的楚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发生了大*饥荒,致使饿殍遍野、国家动荡,而外患则是周边的部落、国家乘机对楚国进行侵扰和威胁:先是居住在山地的戎人攻打楚国的西南部,一直打到阜山,屯师于楚国的大林,接着又有戎人攻打楚国的东南部,一直打到阳丘,以侵袭訾枝。庸人则乘机率领着“群蛮”背叛楚国,而麇人也率领着“百濮”聚集在选地,准备讨伐楚国。楚国陷入一片严重的危机中,面对着敌人的威胁,甚至关闭了申、息两地的北门,以防备中原诸侯乘机而入。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楚人甚至打算放弃郢都,迁到阪高这块险要的地方避难,但蒍贾(就是当年城濮之战前预言子玉必败的那个)制止道:“不行!我们能去,敌人也能去!不如出兵讨伐庸国。至于麇人和百濮,他们认为我们遭遇了饥荒不能出动军队,所以才讨伐我们;如果我们出兵,对方必然害怕而回去,百濮本来就散居各处,到时候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谁还有空考虑如何对付别人呢?”大家听从了蒍贾的意见,于是振作起来,兴师出征,结果才过了十五天,百濮人就作鸟兽散了。楚军从庐地前往讨伐庸国,将帅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每经过一地,就开仓放粮吃一样的食物,就这样一路行军,最后驻扎在楚国西部边界一个叫句澨的地方。楚国先派大夫庐戢黎率师侵入庸境,在庸国方城一带遭遇敌军,与之交战,结果楚军失利,庸人逐之,擒获楚将子扬窗。子扬窗被囚禁了三天后成功“越狱”,逃回楚营,对众人说道:“庸军人数众多,群蛮聚集,不如复起大军,同时出动王的亲兵部队(王卒),会合之后对他们发动进攻!”大夫师叔说道:“不可。我看不如姑且再与他们交战,不断地战败以麻痹敌人,使他们骄傲。敌人骄傲而我军愤怒,这样就可以激发斗志而使我们最后取得胜利,先君蚡冒就是这样征服陉隰的呀!”于是楚军又与庸人交战,七次交战七次都败走,最后只剩下裨、鯈、鱼人追逐楚军了。庸人被楚军的屡战屡败所麻痹,轻蔑地说道:“楚军不过尔尔,已经不值得与之交战了!”于是放松了警惕,不再设防。

这时候轮到楚庄王登场了,《史记》在这里有个“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此时正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君主乘着驿站的传车亲赴前线,在临品这个地方与前方部队会师,他将会合后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由子越即斗越椒统领,另一部由子贝统领,子越所部自石溪出发,子贝所部自仞地出发,分路并进,以伐庸国。这次作战秦国、巴国也派遣军队跟随楚军,而群蛮见楚军势大,也与楚庄王盟誓,归顺了楚国。于是形势一下子扭转,庸国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在楚军及其联军的攻势下,终于灭亡。这就是楚庄王灭庸国的故事,这次灭庸,是楚庄王即位以来的“首秀”,从这以后,这位“一鸣惊人”的年轻君主将会逐步成长,在未来的春秋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日后角逐中原的一代雄主。

前面说过,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七月,天上出现哈雷彗星,当时的周内史叔服曾预言道:“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这个预言首先应验在了宋昭公身上。宋昭公有个庶弟叫公子鲍,这个公子鲍是宋国有名的大慈善家:他礼待国人,宋国遭遇饥荒的时候,他就把粮食全部拿出来施舍;凡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他都有所馈赠,还按时令加送珍贵的食品;他还善于结交国内的权贵,没有一天不进出于六卿的家门;对国内有才能的人,他无不加以事奉;对族亲中自桓公(鲍之曾祖)以下的子孙,他也无不加以周济。这个公子鲍不但名声好,而且颜值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人长得“美而艳”(《左传》里还用这个词形容过孔父嘉的妻子),因此嫡祖母,即宋襄公的夫人姬氏(周襄王的姐妹)很爱他,这种“爱”不是祖母对孙子的亲情,而是男女之间的情爱。宋襄夫人想老牛吃嫩草,同她这位孙子私通,但被公子鲍拒绝了,于是宋襄夫人便化爱情为力量,帮助公子鲍施舍,以成就他的美名,同时讨好国人。公子鲍人见人爱,而他的哥哥宋昭公则无道,国人在宋襄夫人的拉拢下,“奉公子鲍以因夫人”,公子鲍和他的嫡祖母成就了一番好事,两人也因此结成了政治联盟。

这时候宋国的“六卿”班子是:华元(华氏出自宋戴公)担任右师,公孙友担任左师,华耦担任司马,鳞鱹(桓公之孙)担任司徒,荡意诸担任司城,公子朝担任司寇(宋国的“六卿”皆由公族出任)。司城这个职位原本由宋襄公的弟弟公子荡担任,后来荡去世,他的儿子公孙寿却推辞司城的官职,把这个职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即荡的孙子荡意诸(以祖名为氏,名意诸)。父亲把本该由自己担任的职位让给儿子,这让许多人大为不解,不久公孙寿解释道:“国君无道,我的官位离国君太近,会害怕祸及己身;但放弃官位,家族就会失去庇护。儿子,是我的代表,姑且让他延缓我的死吧!这样,就算儿子死了,家族也不至于灭亡呀(自己尚在)!”不久,宋襄夫人就准备谋害宋昭公而立她所爱的公子鲍为君,她打算让宋昭公到孟诸田猎而乘机杀害他。宋昭公知道了祖母的阴谋后,表现得很淡定,带上了全部珍宝而出行。司城荡意诸建议道:“何不到诸侯那里去避难呢?”这位被国人认为无道的宋昭公,现在面临着危难,倒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说道:“得不到自己的大夫以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的信任,又有哪个诸侯肯接纳我呢?何况我已经当了人家的国君,现在又要让我当别人的臣子,那样还不如死了好!”于是把他的珍宝全部赐给他的左右随行人员,让他们都离去。现在宋昭公身边还剩下司城荡意诸忠心耿耿追随着他,宋襄夫人于是派人告诉荡意诸,让他离开宋昭公,但荡意诸拒绝了,说道:“我当了人家的臣子而又要逃离他的祸难,以后还怎么事奉新的国君呢?”于是坚定留在宋昭公身边。就这样,这年十一月二十二甲寅日,宋昭公准备到孟诸田猎,结果还未到达,就被宋襄夫人派遣的帅甸(国都以外为郊,郊以外为甸,帅甸即甸地之帅,公邑的大夫)所进攻并杀死了,司城荡意诸为君殉难。宋昭公被弑后,帅哥公子鲍即位,是为宋文公,他把司城这个重要职位留给自己的同母弟公子须担任,以填补荡意诸死后留下的空缺,而在华耦死后,则让荡意诸的弟弟荡虺接任司马一职,以嘉其兄之忠。

宋人弑杀国君的消息传到了晋国,晋国作为盟主,对盟国国君被弑这件事不能不管。执政赵盾于是向晋灵公请求出兵讨伐宋国,以讨其罪。晋灵公自幼丧父,在顾命大臣赵盾的“辅佐”下一直充当傀儡国君,随着年龄渐长,逐渐不满于赵盾的强势,长期的心理压抑使他成长为一个叛逆少年,在青春期的躁动下,开始喜欢和执政赵盾对着干。晋灵公面对赵盾的请师,摆摆手冷冷地说道:“非晋之急也。”讨宋不是晋国的急事,那么晋国目前的急事是什么,晋灵公虽然没有明说,但在这个顽劣之人的心里,晋国的当务之急就是满足他的各种玩乐需求,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自己的君权,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为所欲为。至于晋灵公这个人变得如何顽劣,以后将会谈到。面对晋灵公的推托,赵宣子依然不依不饶,这位正卿义正辞严地说道:“这世间最重要的莫过于天地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这用来作为一种明确的训诫。现在宋人弑杀自己的国君,这是违反了天地人伦的事情,上天一定会加以惩罚。晋国作为盟主,却不执行上天的惩罚,恐怕祸难就会来临了!(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赵盾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而最后那句“将惧及焉”更是充满了威胁的味道,晋灵公没办法,只得同意了赵盾的请求。讽刺的是,赵盾以宋人弑其君而请师伐宋,还说了一通大道理,而在几年后,他自己也将背负上弑君的恶名,此乃后话。

于是中军元帅赵盾在太庙里发布作战号令,召集主管战事的军吏并且告诫主管钟鼓的乐正,命令三军的钟鼓都必须齐备。赵盾之弟赵同不解,问道:“国家有大事,不去镇定安抚民众,却要准备钟鼓,这是为什么呢?”赵宣子回答道:“有重大罪过则对之进行讨伐,有小罪则对之进行威吓。偷袭、入侵这类行为,偷偷摸摸,不够光明正大,属于欺凌行为。所以出兵讨伐要备齐钟鼓,这是为了鸣钟击鼓以声讨其罪;作战的时候使用錞于、丁宁(即钲)这些乐器,是为了警告他的民众;而偷袭、入侵的时候秘而不宣,则是为了攻其不备。现在宋人弑杀其国君,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光明正大地声讨之,还害怕对方听不到呢!我下令备齐钟鼓,这正是出于尊重君道的缘故啊!”于是令中军佐荀林父担任统帅,同时派遣使者遍告诸侯,整顿军队,振奋士气,一路上鸣钟击鼓,前往讨伐宋国。这次大张旗鼓的伐宋,发生在晋灵公十一年的春季,除了晋军由荀林父统帅,还召集了卫、陈、郑三国军队,分别由孔达、公孙宁和石楚统帅。四国联军到达宋国,责问道:“何故要弑杀国君?”由于宋文公受国人拥戴,在国人中享有很好的名声,再加上派人贿赂晋国,所以晋人最后改变了此行的目的,不再讨伐他,而是承认了他的地位然后就回去了。于是晋国这次声势浩大,搞得人尽皆知的伐宋讨罪的“正义”之战就这样不了了之,反而承认了所讨之“贼”为国君,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使得晋国在诸侯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了。

最新小说: 三国美色 我的女友是诡异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公主万福 催昭嫁 霓裳铁衣 真名媛穿成假千金 说了多少次,别管我叫大哥! 快穿之女主终结者 穿成首辅大人的童养媳